经济日报点赞武汉:创新驱动龙头舞

【编者按】荆楚大地、长江两岸发生的沧桑巨变,让湖北历经从一穷二白、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跨越,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变迁,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生动注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带动区域绿色崛起的新起点上,湖北正谋划高质量发展,坚持用改革破难题、开放促发展、创新求蝶变,走出一条综合实力与日俱增、发展路径与时俱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的新路子。

经济日报截图

武汉:创新驱动龙头舞

坐拥长江、汉水交汇之便,武汉地处“天元”绝佳区位。新中国成立时,武汉曾与上海、天津并称为中国三大工业基地。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挟中部崛起之势,怀中心城市之志,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深化改革、转换动能,阔步迈向“长江时代”。

武汉历史上的每一次转折性发展,都与国家战略密不可分。

按照中央要求,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武汉要成为战略支点;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武汉要发挥核心作用;在全国发展格局中,武汉要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武汉要成为重要的节点城市。

国家持续赋能武汉。近5年,武汉承担了8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示范区。

“放管服”改革优环境。以“四办”改革为抓手,建立“六要”工作机制和营商环境考核评价长效机制;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创新,提升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扩大社会资本投资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一流创新创业创造环境。

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争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建立完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全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行动”。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下真功。深化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建立健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人居环境。

改革落脚在民生。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方面,建立“民(企)有所呼、我必有所应”工作体系、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线上线下全面回应和解决群众、基层及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针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医药卫生健康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城市安全体系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重镇一直是武汉的“城市名片”。“一五计划”国家确定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武钢、武重、武锅等7个项目放在武汉。

1997年,武汉开始实施“科教立市”方略。武汉的科技创新理念,过去10余年里,被集中投射在被誉为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从当初的一条街,到一片高科技园区,再到一座现代新城,平均每天新增企业59家。

从2010年开始,武汉几乎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到目前,全市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等5大千亿产业。

更多的新动能也正在孕育之中。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领头羊”,2019年,武汉全面提速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4个国家新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培育“国之重器”的“芯产业集群”。

武汉现有普通高校89所,在校大学生最多时近130万。武汉市启动科技成果转化系列专业性对接活动,从力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到实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武汉精准施策,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活力。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被长江和汉江一分为三,形成汉口、武昌、汉阳三足鼎立的格局。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三镇连为一体。短短几十年,武汉的交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武汉已拥有8600余辆公交车、400余条公交线路,市内任何一个地方,8分钟即可抵达公交站。

9条地铁线在运营,9条地铁线在建,武汉的地铁线路长度,已位居中西部第一。

长江汉江上,通车与在建的跨江大桥,增至12座。2008年12月“万里长江第一隧”建成,过江交通据此迎来“江上架桥、江面行船、江底通隧”的“三维”时代。

武广高铁通车,让武汉在中国交通版图中,再度夯定“九省通衢”之地位。每天,有430趟高铁动车经停武汉,高铁路线覆盖大半个中国,武汉一跃成为中国“高铁之心”。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也已成为中国中部首家4F级民用国际机场、中部最大国际航空港口、中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

2010年,武汉新港正式成立。根据规划,到2030年,万吨轮船可以从东京、新加坡等国际城市到达武汉,建成后的武汉新港将成为中国内河航运第二大港口。

【编辑:彭向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