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华苑小区社区环境整治提升后,小区焕然一新。记者陈卓 摄
和谐武汉
在迎接军运会的行军脚步声中,武汉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社区环境变得愈加美丽,居民难事得到更快解决,邻里关系变得友善亲近。“互联网+”也加进了小区和街坊,“微邻里”在构建城市新的邻里关系,网格化是今天基层社会服务的现实。有关统计表明,“掌心上的平台、指尖上的服务”成功办结全市90%以上的居民投诉,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
江汉区电业社区内,纳凉的社区居民与工作人员聊天互动。 记者郭良朔 摄
微邻里“网来网去”
解决九成居民投诉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一直存在着三大难:居民意见收集难,问题处置难,问题对接难。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创新“互联网+”方式,以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系统为依托,打造微邻里平台,“掌心上的平台、指尖上的服务”成功破解居民遭遇的难题,办结90%以上投诉。
江汉区非遗展,让社区居民零距离接触非遗作品。记者郭良朔 摄
水管爆了居民半夜上报
迅速行动老旧管道半月被更新
“邻居家水管爆了,我家里也被淹了,麻烦帮忙处理一下。”近日,在“武昌微邻里”平台四清里社区网格群聊中,出现这样一条信息。发信人是家住该社区武印二村9栋1门的周女士,其邻居王婆婆家的水管半夜爆了。
原来,凌晨两点左右,王婆婆夜醒如厕,发现卫生间主水管爆了,60多平方米的房子淹了水,邻居家也进水了。王婆婆准备天亮后到社区居委会反映此事,而邻居周女士打开手机“武昌微邻里”平台,点击“我要报事”表达诉求。
“当天联系武汉水务集团武昌供水部的工作人员”,网格员陈凯接到呼叫后,迅速上报到社区居委会。社区当即联系了水务部门。
因涉及12户居民,四清里社区群干经过沟通协调,得到全部居民同意,开始了更换工程。不到半个月,事情就得到了妥善解决。
江汉区多闻社区红色物业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为居民排忧解难。记者陈卓 摄
昙华林街区车辆扰民
三部门及时响应实现车辆分时限行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了粮道街辖区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入口处设置了升降桩或石球,街区内游人如织,车辆进出得到有效管理。
“昙华林街区内人车混行,其尾气噪音污染及安全隐患令人担忧”,此前,有居民通过“武昌微邻里”平台昙华林社区网格群聊报事。社区将投诉迅速上报街道。通过粮道街“呼叫”,武昌区建设局、区文创公司、武昌交通大队等相关部门前来“报到”,围绕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车辆分时间限行问题现场沟通解决。各方决定,除应急维修、老人去世和救护车外,景区内8:00至18:30严禁车辆进入。
指尖一动,即有回应,居民纷纷为微邻里平台点赞。如今“武昌微邻里”平台的1000多网格群聊都有“全科网格服务团队”,公安、城管、工商、司法等执法力量均吸纳在内。社区律师、居民代表、志愿者等人员也形成服务后备力量。网格员肩负起“群主”角色,高效解决居民合理诉求,就地化解群众矛盾纠纷。
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展新颜。 记者陈卓 摄
小区“猫患”扰民
多部门人性执法化解
近日,江岸区丹水池街道佳园小区居民杨建平去除了一块心病。困扰他和家人数月的“猫患”,因多部门的人性化执法得到解决。
杨建平家住3号楼二楼。今年5月,他经过楼下时,总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异味。原来是一楼新来的租户在家养了20多只猫。随着天气渐热,气味散发开来,让周围住户叫苦不迭。
杨建平劝说租户把猫运走,却没有效果。他想到了“江岸微邻里”平台,便试着将问题上报。“没想到第二天,社区就过来了解情况。”
社区工作人员联合物业多次上门,屡次沟通无效。街道了解后,协调了江岸区城市管理执法局、江岸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以及江岸区“联包驻”工作队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职能部门屡次上门给租户做工作,并四处打听合适的养猫场所。最终找到了一处独立的小楼,房屋面积大了几倍,每年租金却少了近一半。在职能部门的协助下,租户成功将猫转移到了新住所。
红色物业工作人员与居民座谈,帮助大家排忧解难。记者陈卓 摄
网格化组团服务
多方联动解民忧
社区工作事多面广,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我市各城区不断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动力,探索党建引领社区自治、法治、德治与服务一体化“三治一服务”模式,逐步完善组织体系、治理体系、服务体系,社区治理面貌焕然一新,推动城市和谐宜居品质再上新台阶。
志愿者网格化“组团服务”
困难人群心不慌
“你不是我的女儿,但就像亲女儿!”8月22日晚,刚刚被谢玉娇抬上床的戚茂灿老人拉着她的手,边感谢边流下泪来。
谢玉娇是青山区青和居社区第二网格的网格员,负责3栋和4栋居民服务。22日晚,76岁的戚茂灿老人在小区4号楼下摔倒了。值班保安立即在社区联动微信群中通报消息,正在吃晚饭的谢玉娇放下碗筷,联系通知戚茂灿女儿,直奔老人家。她和另一位群干邹红霞一起为戚茂灿处理伤口、清洗床褥。戚茂灿女儿女婿赶回家后,谢玉姣又协助他们把老人送往医院。
红色物业服务我老旧小区居民解忧。记者陈卓 摄
工人村街党工委2010年开始组织社区群干、居民骨干、志愿者等开展“天天敲门组”活动,倾听百姓呼声,排解群众之忧。
在江汉区汉兴街玉兰里社区,网格员肖映用活了“智慧网格”新手段。汉兴街2015年承担全市“深化拓展网格服务管理”试点工作后,全面推行“组团式服务”,随时收集和听取群众问题。
“互联网+”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党员服务中。汉兴街网格化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可精准确定低保、残疾、孤寡、困难人群,变被动服务为主动“点单”服务。如今,江汉区千余名网格员活跃在全区千余个网格中,种种难题迎刃而解,群众满意度提升。
居民齐心出点子
社区“微改造”让“老破小”展新颜
武展社区教委小区是该社区居民人数最多的院落,也是一个典型的无物业老旧小区。多年来各种问题困扰着居民,“要不是地段好,很多人都会搬走。”老街坊刘阿姨说。
自2017年起,武展社区开始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并引入社会服务,组织共建单位和居民一同参与。将废弃花坛改造成适合居民休闲活动的小广场;改造落后的排水系统;刷黑路面、美化墙面、增添绿化……如今的教委小区再不是过去的“老破小”,在社区和居民的齐心协力下,这里成了富有活力的“网红小区”。
2018年,武展社区又公开推选5位退休党员成立自治物业服务站,推行保绿、保洁、保安、保序、保本的小区自治管理模式;定期召开居民代表会议,实现群策群治。
“三方联动”聚合力
创新方法破解社区各种“老大难”
楼道内、楼梯上干净整洁,无任何垃圾杂物,居住环境更舒适了。家住江岸区百步亭社区怡和苑北区的居民刘卫平高兴地说,自从社区通过“三方联动”机制开展清理楼道杂物志愿行动以来,小区乱堆乱放得到有效根治。
百步亭社区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建立了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机制,共同协商解决服务难题,切实解决了服务老百姓生活治理问题。
吕新海是怡和苑北区片长,这位38年党龄的老党员说,今年夏天,社区“九哥巡逻队”的党员志愿者在巡逻时发现,部分居民把拣回的废旧饮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杂物堆放在楼道、楼梯上,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还散发异味,影响环境卫生。
问题反映至社区居委会后,“三方联动”机制启动,由物业公司在每个门栋、单元门口张贴消防安全温馨提示,由业委会、楼栋长和物业工作人员上门入户,争取居民的理解和配合,积极动员居民限期自发清理楼道内杂物,很快就让环境焕然一新。
(记者刘元聪 黄哲 谭德磊 覃柳玮 胡蝶 乔驰 史凤玲 胡萍 陈俞 通讯员朱素芳 史雅琴 余明 周凤鸣 段文娟 尚林 刘艾婧 刘培)
【编辑:彭向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