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生组团下乡成习惯:在城市长大,曾以为农村依旧一穷二白

9月15日,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在黄陂区李家集街和他们种下的美人蕉合影。记者彭年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胡雪璇 通讯员刘勋 王维)9月15日午饭后,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园艺151班的27名学生乘坐大巴车,从校园出发,前往黄陂区李家集街。车开进李集社区时,大家明显兴奋起来。“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反而感到很熟悉、很期待。”园艺151班学生吕柳媚说。

江汉大学是参与我市“新青年下乡”活动首批4所高校之一,园艺151班与李集社区结对。6个多月以来,该班学生们与结对社区里的大伯大妈、叔叔阿姨都成了好朋友。暑假期间,他们住在这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现在开了学,他们才改成周末往村里跑。

下乡的过程中,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了解他们的家庭收入情况、具体经济来源,了解这些年村里花了哪些钱、干了哪些事,掌握医疗、教育、扶贫、就业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全程参加了下乡活动的园艺151班团支部书记陈敬东说:“今年初,我还在过寒假,就从媒体上看到江汉大学被选为‘新青年下乡’活动试点高校之一。我意识到,今后会有很多事情做了。”


学生在黄陂区李家集街为他们今年种下的美人蕉除草。 记者彭年 摄

陈敬东:“在这里,我看到了农业公司大棚的科学化种植,也看到了广袤的被田埂分隔的一畦畦田地;我看到了云雾山、黎元洪博物馆等优质旅游资源,也看到了美丽的乡村风光。”陈敬东从小生长在城市,以前完全不了解农村是什么样子,不了解农村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还以为“一穷二白”仍是中国农村的“标签”。“在李家集街度过了整个暑假后,我的刻板印象完全被颠覆了过来。中国的农村、武汉的农村其实很现代化,已经接近小康社会水平。这些地方早已是地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陈敬东在“下乡日记”里写道:“务农事、体农情、亲农民,挥洒汗水的同时收获了成长,感到自己真正融入了武汉这片土地。先走下去,再干起来,我们会不同!”

李集社区有一处群众广场。今年春天,这批大学生到这里时发现,广场有硬化的地面,有健身器材,还有凉亭、条凳。“但是美中不足,缺乏一点颜色、一点生气。”吕柳媚说。


学生在黄陂区李家集街为他们今年种下的美人蕉除草。 记者彭年 摄

学园艺的他们决定为这里增添一抹亮色。暑假里,大家带着20多株美人蕉幼苗和全套的铁锹、园艺剪、手套来到这里,干了一下午,完成了种植。“那天,管理群众广场的大爷给我们提来两箱矿泉水,一旁的大妈还摘了自家种的黄瓜给我们解渴。”园艺151班班长陈博林说。现在,这些美人蕉都已成活、开花。

团市委负责人表示,今年4所市属高校与新城区107个村(社区)“结对子”,学生们进农家、体民情、干农活,受到了生动、具体、深刻的国情、社情、民情教育,施展了所学所长,也坚定了留汉创业就业的信心和决心,各方面收获都很大。

“这些天每天早晨,我都会绕着群众广场跑步,欣赏这些绚丽的花朵。”李集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勇雷说,“它们让我想念那些‘新青年’,盼望下一个周末来得更快一些。”

【编辑:王戎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