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9月25日讯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长江日报-长江网全球拍记者连线了身在法英美三国的武汉留学生,他们纷纷表示: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让每一个留学生与有荣焉。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在外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好感度提升,满满都是自豪感。
在法武汉留学生黄滕菲:
“中国的新四大发明”让国际友人为之惊叹
黄滕菲和国旗合影
”我在法国巴黎留学已近两年时间了,现在在欧洲高等商学院读金融管理学。”黄滕菲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从小到大都在武汉念书,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初到巴黎时,很多方面都不适应。“我比较喜欢吃辣,特别是夏天,爱吃油焖大虾,早餐也是喜欢热干面或豆皮。但在这里,很少吃到辣味。”
对于即将在异乡度过国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她在心中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上祝福,也为祖国的飞速发展深感骄傲。
中国的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
是外国同学聊的最多的关键词
黄滕菲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全球拍记者,刚来巴黎时,对交通路线不太熟悉,就选择采用共享单车出行,当看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停放着和国内一样的共享单车时,她倍感亲切。“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同学和我聊的最多的关键词,中国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大家有目共睹。”
她说,在武汉,她已经习惯了无现金支付,钱包里几乎没有现金,用手机扫描支付宝或微信二维码是最常用的支付方式,甚至还可以扫脸支付。但在巴黎,还只有少量商店支持扫码支付,大部分支付方式还是使用现金和刷卡。她介绍:“在可以扫码支付的商店,我结账通常都比国外同学快,需要等他们找零或输密码,这让我感觉挺骄傲的。”
用我的手机拍过照后
外国室友就成了“华为粉”还求代购
中国产手机在巴黎很流行,走在路上常常会看到有人拿华为手机拍照。“同学聚会,他们发现我的华为手机拍照效果好,大家合影就都用我的手机。”黄滕菲介绍,她的室友贝尔特自从用华为手机拍照后,就成了华为粉。今年回国,贝尔特还要她在国内帮忙买几台华为手机。
“华为在国外的售价比在国内贵不少,她想买来送给她男朋友。” 黄滕菲告诉记者,祖国的强大给了她底气和安全感。她会给外国同学介绍中国的高铁,介绍家乡武汉,特别是说到李娜也是武汉人,同学们都兴奋不已。她相信,将来会在法国巴黎看到更多的中国元素。同时,她也期待自己早日完成学业,学成归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个月她回国时,特地带了一面国旗放入行李箱。想到国庆节不能在父母身边度过,她稍有失落,但她说:“只要看到五星红旗在身旁,我的心就安定下来。我在这里,为祖国骄傲。”
在英武汉留学生陈佰彦:
伦敦学习汉语氛围浓,还是中高考的备选科目
陈佰彦在驻英大使馆门口与国旗合影
2017年,陈佰彦本科毕业。通过国家汉办的选拔后,她作为孔子学院教师志愿者来到英国。“第一年主要负责伦敦的小学,也教过两个月初高中;第二年就在大使馆的阳光学校,教使馆人员的小孩语文数学。”
英国家庭为学汉语订中文报纸
春节期间还给孩子发压岁钱
在伦敦,汉语学习的氛围比她想得还要浓烈;不仅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令她最意外的是,汉语还是中考、高考的备选科目之一。
“就英国的中考而言,学生可以自行选择5至6门科目提交分数,只要报考的高中认可就行;高考的话,就还要看对应专业的要求”,陈佰彦说:“很多学校都接受学生提交汉语成绩作为参考指标,其中不乏知名院校。”
之前与约翰逊竞争英国首相的杰里米·亨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女婿”,他的母校切特豪斯公学,在初中阶段设有汉语课程,也接受汉语成绩作为高中入学申请。“汉语考试还分为好几个难度等级,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我在学校听见一个小男孩说,他中考就不打算考历史,而是考中文。”
陈佰彦教过的学生中,有一对堂兄妹令她印象深刻。一般而言,英国以小家庭为主,近亲之间交流并不太多;但是,由于同校不同班的乔治、安娜兄妹俩一起上汉语课,两个家庭间的交流也频繁起来。“他俩甚至约好用中文当作秘密语言,如果有什么不想让爸妈知道的事情,就用中文交流。”乔治告诉陈佰彦,课堂上写的毛笔字都有在家中挂好,父母为了促进他的学习,还特地订了份中文报纸。“春节期间,他的父母会将零花钱包在红包里交给他,有模有样的,特别有意思。”
伦敦人民爱过中国新年
舞龙舞狮剪窗花,还特别喜欢中国生肖
中国新年,也是伦敦人民的一件大事情。大年初一,整个伦敦张灯结彩,随处可见火红的灯笼。上午11时,浩浩荡荡的庆典队伍从特拉法尔加广场出发,当地居民或是穿起对应生肖的玩偶服,或是装扮成年画中的人物,特别喜庆。舞龙舞狮也是他们喜爱的项目,红黄绸缎下面露出各色面孔,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如果大年初一是工作日,不少人宁可请假也要上街过年,许多公司干脆在这一天放假,“可以说,‘中国年’是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之外最隆重的庆祝活动。”除了大年初一的庆典,在中国春节的一两周内,许多日常事务也和“中国年”挂钩。比如学校中的各门课程,都会以“中国年”为主题:“数学课教算术时,就会拿饺子举例子,让学生数饺子。”
窗花、生肖等中国风物也受到伦敦人的偏爱,“中国年”期间,陈佰彦参加了不少社区活动。“英国人觉得小小的纸片,剪好打开就能成为精巧的图案,十分神奇”。还记得2015年时,英国前首相卡梅伦的羊年贺辞曾引发国内网友对“羊年”英译的热情讨论。“英国人特别喜欢动物,所以对生肖也很感兴趣”,羊的叫声呀,猴的动作呀......得知自己的生肖时,不少人还会惟妙惟肖地模仿。“‘中国年’期间要是街上碰见当地居民,不少人会主动询问今年是什么生肖,每个生肖有什么含义,自己是什么生肖。”陈佰彦说,狗是特别“吃香”的属相:“如果英国人知道自己属狗,他们会特别开心说,那代表自己忠诚友善。如果属龙的话,他们会觉得自己和中国的代表图腾联系起来了,非常炫酷。”
在美武汉留学生张竞文:
经济课上“中国”是高频词,了解中国已成为美国潮流
在哥伦比亚国际学生迎新酒会上,张竞文(左二)和同学们与中国教授合照
“我觉得作为中国留学生,最自豪的时刻是走在路上会有外国学生主动用中文跟你打招呼,课堂上教授提到‘中国’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来自武汉的张竞文是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经济专业的一名新生,她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全球拍记者,入学不到一个月,不仅不用担心“无法融入”,反而处处感受到了解中国已成为潮流。
学校里有很多弘扬中国文化的社团
学习中文的选修课特别火
在寝室,她的美国室友杰西会经常问她关于数学的问题,觉得“中国人数学都很厉害”,走在校园里,能看到著名的“哥伦比亚斯塔东亚图书馆”,这是一个专门研究东亚文化的图书馆,里面有各样的中文书籍、古典文学,甚至县志、中国族谱都可以找到。“学习中文的选修课也特别火”,张竞文说,有学长告诉她,曾有外国学生去参加中文考试,发现学中文的人太多,很担心因竞争太激烈导致成绩过不了关。
最让张竞文感动的,是她发现学校有很多弘扬中国文化的社团,春节期间有春晚和时装秀,前不久,各色皮肤的中外留学生还一起听相声、吃美心月饼,过了个很中式风格的中秋节。张竞文注意到,这些社团和俱乐部主要由中国留学生组成,但是社团的名字、包括交流时使用的语言都是英文而非中文,“因为参加中国社团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如果我们一直用中文交流的话,会担心外国学生觉得’被排挤’ ”,张竞文笑着说。
经济学教授课堂上频繁提到中国
外国学生对中国的兴趣在变浓
徐漫飞是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经济专业的大二学生,作为张竞文的学姐,她觉得,来美国这两年,最明显的变化是发现外国学生对中国的兴趣在变浓,课堂上提到“中国”一词的频率也变高。
“我是学经济的,越来越多的经济学教授都在课堂上频繁提到中国”。徐漫飞说,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重视,当教授在课堂上使用图表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变化、用中国经济体来举例时,是最让她感觉自豪的时刻。
去年,她在迈阿密大学求学时,还目睹了商学院请来了腾讯的副总裁来讲座,当时报告厅人山人海,很多外国学生都慕名而去:“来分析网络时代发展和来求职的因素都有”。学习中文的、愿意主动和中国人接触的外国学生也变多了。徐漫飞说,有一次自己走在校园里,被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外国同学打招呼,对方用中文说道:“你好,我正在学习中文,我上个暑假去上海交流觉得很有趣。” 徐漫飞笑道,虽然对方的中文有点磕磕巴巴,但光是能讲这三句就觉得挺厉害了,于是自己也用中文回复:”你好,很高兴你去过中国,欢迎你下次去找我玩。”(记者徐佳 占思柳 吴天琦)
【编辑:刘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