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高水准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

环境优美的武昌内沙湖一景。

江流贤胜,磅礴力量在此集聚。大成武昌,务实发展在此书写。长江南岸,一座活力迸发的现代化魅力之城正崛起。

武昌,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决策部署,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创新和投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红色引擎+五线推进”升级版,提高经济发展效能,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改善保障社会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定不移推动武昌全面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城市建设大蝶变,幸福生活有温度,经济发展再进位,文化繁荣惠百姓。70年来,武昌人孜孜以求、不辍耕耘,走出一条强劲发展道路。从首义之区到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武昌牢牢抓紧改革创新这个关键点,以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向人民作答。

大蝶变·城市建设绽放新颜

推进“三旧”改造,拓展发展空间、更新城市功能;新建条条道路,打通断头路、完善城市路网;开展“四水共治”,构建生态水网、打造滨江绿城……城区面貌沧桑巨变,折射武昌70载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

看“三旧改造”:武昌区近年来着力推进三旧改造和城市功能提升,武昌古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为武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根据规划,武昌区旧城改造主要围绕滨江商务区、华中金融城片、武昌古城、白沙新城片区、杨园片区、中南片区、南湖片区、中科武大智谷片区8个“三旧”片区推进。统计显示,“十三五”以来,武昌区通过实施“三旧”改造项目,特别是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升级,为近3万户居民改善了居住环境。

看道路交通建设:近年来,岳家嘴立交、武汉大道、公正路、复兴路、白沙洲高架、珞狮路高架、东湖隧道、临江大道相继建成并通车,以及众多断头路、连通道的打通和建成,武昌路网逐步完善,武昌交通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统计显示,武昌区大力推进道路建设,近5年间,武昌区新建临江大道五期、和平大道文化宫段等80余条道路,打通了舒家街、武珞六巷、沙湖环湖路南段等断头路,改造20余条道路。与此同时,通过“平改立”建设机械立体停车库、绿化用地复合利用建设生态停车场、利用闲置空地建设平面停车场、结合幸福社区改造新建停车泊位等方式,有效缓解停车难题。

武汉大道。

看人水和谐共生:目前武昌区已建立覆盖全区所有河湖的“三长三员”工作体系,给每一条河湖明确了河湖长、河湖警长、督查长、技术员、监督员、保洁员以及河湖长助理。并将河湖长延伸到社区一级,实现三级河湖长全覆盖。为进一步提升河湖周边综合环境,打造高质量的湖泊景观,让居民群众能够“看水、亲水、嬉水”,武昌区在完成“一河(湖)一档”基础编制工作,同步实施“一湖一策”“一湖一品”工程,以紫阳湖为试点开展“大湖+”建设,深入研究探索“大湖+”模式,从“大湖+”环境保护、“大湖+”产业创新、“大湖+”社会建设等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努力打造全市“大湖+”先行示范,营造人水和谐共生的河湖生态。

惠民生·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大的追求。为把民生实事办实办深,武昌区持续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探索社区规划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联动互促新模式;完善“医联体”运行机制,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大教育资源配置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多领域多举措巩固民生基础,提升辖区居民群众幸福感。

看基层治理:近年来,武昌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社区自治、法治、德治与服务一体化“三治一服务”模式,通过搭建居民参与平台、提高参与动能、提升引领能力、拓展参与空间等方式,让居民把参与社区事务变成一种习惯,实现居民参与的常态化和社区治理的高效化。

看“健康武昌”:2013年起,武昌不断推进三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紧密型“医联体”,畅通“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渠道,实现内部优质资源上下贯通。如今,武昌打造的“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正在逐步形成,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二十免、十八减半、药品平进平出”和免住院门槛费等困难群众就医特惠举措,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看敬老爱老:2018年,武昌区审议并通过《武昌区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实施方案》,将“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和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建设运营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目标,安排专项经费提档升级武昌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加强街道中心辐射式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点建设,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看教育品质:为了增强老百姓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武昌区不断扩大公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总结推广多种办学模式,实行基础设施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彰显“学在武昌”优势,让越来越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名校。

加速跑·产业转型高位求进

长江南岸月亮湾畔,武汉新地标——武汉绿地中心直冲云霄,建成后将集聚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拉动武昌滨江核心区建成集总部经济、金融商务、生态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商务区。

武昌曾是武汉工业中心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武船、武锅、武重等一批“武字头”企业布局于此。工业塑造了武昌曾经的产业辉煌。

南湖华锦社区“银发先锋”。

“十二五”期间,武昌区明确提出,腾出中心城区工业地块,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培育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构建“1+4”产业格局,推进滨江商务区、华中金融城、武昌古城“三区融合”和白沙新城、杨园新城“两翼齐飞”。

今天,以武汉绿地中心为代表的滨江商务区正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以高端商务为主导,以国际金融、信息咨询产业集群为支撑,以人文生态为基底,打造代表武汉总部经济聚集最高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商务区。

距此不远,以武汉名片“楚河汉街”为代表的“中央文化区”,按照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的标准,将占地约1.8平方公里的区域打造成为以文化为核心,兼具旅游、商业、商务、居住五大功能的综合性文化商务休闲体验区。中南路——中北路金融轴密布百余家银行、券商、基金、信托,每年实现金融产值近两百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及增幅双双位居全省县市区前列。中科武大·智谷即将承载起武昌未来创新发展的希望,成为全国知名的科教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示范区……

立足省会之区、首义之地、滨江滨湖、科教集聚等优势,武昌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依托国内外发展大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提出新的发思路,如实施“四大战略”(大市场发展战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三创”发展战略),“1+4”产业发展战略(总部经济为龙头,金融、文创、商旅、高新科技),“三区融合,两翼展飞”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布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实现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看数据:2018年,武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0.08亿元,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1113.17亿元,增长9.4%,占本区GDP比重86.3%。辖区内现有商务楼宇112栋,商务楼宇总建筑面积597.56万平方米,吸引215家总部型企业,60家500强企业集聚。

大繁荣·文化武昌修身提气

9月28日,精心修缮的昙华林核心区(一期)正式开放,懿训女校旧址、瑞典教区旧址(部分)、李家老宅等7栋历史建筑(含2栋优秀历史建筑)以崭新面貌与公众见面。二期、三期将继续对11栋历史建筑(含7栋优秀历史建筑)及其他保留建筑进行整治修缮。

与昙华林齐名的户部巷,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整治提升工程,不久之后也将盛大开街,敞开胸怀迎接八方来客。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和户部巷特色街区蝶变重生的背后,体现的是武昌区提升“软实力”的决心和步伐。依靠“软实力”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增长,是武昌区一直在努力探索的方向。

“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是武昌区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结论,出自“十一五”期间一份调研报告——《增强武昌区软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研究》。

与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平均水平相比较,武昌区文化产业发展一枝独秀,占GDP比重超出武汉市平均水平2倍以上,其在武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中的份额逐年上升,从2013年17.1%上升至2017年20.9%。2017年,武昌区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到11.77%。

武昌区的产业体系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其中,文化产业集群是发展的重点。目前,武昌文化产业已形成了工程设计、出版传媒、文化创意三大龙头产业。该区正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为基础,打造东湖西岸传媒产业集聚区、世界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武昌古城艺术设计产业集聚区、楚河汉街首义生活体验区等四区。

文化产业集群带来的效应显著。特别是工程设计,该领域以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等为代表。全国70%的高铁设计、70%的超高压输变电设计和70%的深基坑设计来自武昌,这里被誉为“工程设计之都”。出版传媒领域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知音传媒集团等为代表,发展迅猛;艺术设计领域以湖北省美术学院、昙华林艺术街区为载体,形势良好;文化旅游领域以黄鹤楼、首义广场、楚河汉街、户部巷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为代表,形成独特旅游魅力。

【见习编辑:刘益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