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被康辉怼得“无言以怼”!这事和袁弘也脱不了关系

长江日报-长江网10月28日讯(记者汪伟颋)近日,撒贝宁在节目中被著名主持人康辉怼了!起因就是这个“怼”字。

节目中,撒贝宁笑称,“康辉现在还有一个新的名字,叫当代怼言大师,康辉今天又怼谁呢?”话音刚落,憋着笑的康辉就指出了撒贝宁刚刚的一处读音错误。“不是duǐ,是duì,你又得扣200块钱了。”

网友留言评论,“无言以怼”“遇到怼手了”。

其实这个字可谓是近几年最火爆的网络语言之一,由于它表达的意思明确,立场突出,主流新闻媒体也常常使用,今天,“央视主播再怼西方媒体”的话题就上了热搜。

这个字到底念什么?有网友提出疑问,称方言中念的是第三声。

字典中的“怼”字念第四声,可是方言中念第三声,这是为什么?

网友们也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网友提到,其实我们用“怼”表达的“驳斥”“反驳”意思时,其本字应该是“㨃”。

其实近几年学术界对这个字也有研究,目前一般有两种不同观点。

多个研究指出,这个字走红源于2015年一档名为《真正男子汉》的电视节目。这个节目中,袁弘在请求被拒绝后说了一句“这就是被duǐ吧”,随后节目中多次用“duǐ”来表示“激烈而快速地反驳”之意,并在字幕中配上了“怼”这个字。之后“duǐ”一夜爆红,并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络语言。

一种观点是,“怼”字确实应当念duì,但此时它的意思是“怨恨”,可组成词语“怨怼”。网络上的“怼”没有沿用这个意思,而是从“怼”的怨恨之意引申出“(用某种手段)攻击或较劲”之意。这个字结构为上“对”下“心”,形象地反映了“怨恨”心理和基于“怨恨”心理产生的攻击或较劲行为。

此外,“怼”还有“打、干、撞”的意思,有时在饮食中还可表示吃喝的方式,比如方言中经常出现“怼怼怼”,表示“吃、喝、干杯”等意思。

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卢小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怼”从字源来看,不是一个晚起的字,它在各地方言中保留下来,只能说方言作为汉语的“活化石”,常常会保留远古时期的字音和字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怼”字其实是方言词“㨃(duǐ)”的误写,这与部分网友的观点不谋而合。

有学者认为,“怼”(怨)字出现很早,但“怼”在上古至清代的文献中皆为“怨”义,并未产生新义。目前常用的表示动作或语言方面的“撞”或“顶撞”之义的“怼”跟表示“怨恨”的“怼”完全没有关系,即“怼”(撞)不是“怼”(怨)。多个方言词典中,表示“撞”或者“语言顶撞”时,多用“㨃”“搥”“䇏”等字来表达动作上的捅、捶、打、撞以及语言上的相互争执之义。

那么康辉和撒贝宁谁是对的?按照字典等规范,“怼”字读音duì对应的含义与时下流行的含义并不相同,所以暂时缺乏有效的评判标准。

用“怼Duǐ”来表达“反驳”之义可以说是近几年全民共同参与的造字运动。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也是因为使用群体的习惯约定俗称而形成的结果。比如,“呆(daī)板”一词,由于大众普遍念“呆(aí)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语言委员会修改了这一读音的标准。那么未来“怼Duǐ”会不会写进字典呢?你怎么看。

参考文献:

《新兴热词“怼”》,张明辉 ,王聪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怼”字漫谈》,田菊,《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网络热词“怼”实为“(㨃)”》,霍壮,《现代语文》

《万能的网络神词——“怼”》,宋晓岩,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怼”:旧语新说》,杜思宇,《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编辑:朱曦东】

(作者:汪伟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