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病老人对治疗犹豫不决,医生“语言处方”打消患者顾虑

长江日报-长江网11月29日讯(记者武叶 通讯员马遥遥)武汉市中心医院南京路院区肝胆胰外科主任蔡常春,凭借精湛的医术救人无数,然而他最为人所称道的,是独到的“语言处方”。在治病之前,先看到患病的人,并给予温暖和安慰。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有的只是润物无声的守望与坚持。

65岁的黄先生是一名乙肝患者,因病情发展,多年前丧失劳动能力,一直在家由妻子照顾。2010年,女儿女婿因工作原因定居外地,接着妻子患癌去世,黄先生成为了一名“空巢老人”。

蔡常春为病人做检查

今年年初,黄先生右上腹疼痛加剧,检查发现肝脏上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瘤。肿瘤形成的癌栓堵死了门静脉右支,左支也只剩“一线天”,若不尽快手术,随时会危及生命。然而,靠低保和女儿女婿贴补生活的黄先生, 担心手术费用和手术风险,对是否接受治疗显得十分犹豫。

3月8日,黄先生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南京路院区肝胆胰外科,忐忑地敲响了蔡常春办公室的门。令他意外的是,蔡常春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耐心地听他述说病情。得知老人家境困难,蔡常春当即表示:“别担心费用,先治好病,我们会尽力帮助你”!一句话给黄先生吃了颗定心丸:“蔡主任,我就把自己交给你了,即便手术结果不好,我也绝不怪您”!

由于黄先生身体情况较差,住院后先接受了一段时间药物治疗。在此期间,蔡常春每天都会用手机跟黄先生的女儿视频通话,沟通患者的治疗情况。3月下旬,蔡常春为黄先生实施了手术,成功切除了肿瘤,并精打细算尽可能为患者节约费用。“您是人民的好医生,值得每一位患者托付性命!”4月12日康复出院时,黄先生握住蔡常春的手感激涕零。

蔡常春认为,好医生既要看“病”,更要看生病的“人”。 为了能看好病,2013年,蔡常春放弃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带领科室团队开展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联合肝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等手术,挽救了一大批高龄高风险肝肿瘤患者的生命,让众多疑难重症患者“起死回生”。

看病人,蔡常春则开出另一张“语言处方”—— 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亲切的握手,医患之间的信任就在这点滴沟通中建立起来了。一次查房,看到一位婆婆术后口苦不适,出现呕吐,他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润喉糖递过去,婆婆含在嘴里,脸上顿时有了笑容。给患者更换引流管时,如果病床挨着风口,他就先给患者身上盖上毛巾,再进行操作。看到病人流泪,他常常是先递上纸巾,跟他们拉拉家常,再慢慢打开他们的心扉,劝说他们配合治疗。蔡常春坦言,要说“语言处方”有什么秘诀,就在于一个医生对生命要怀有敬畏,对患者要发自内心地尊重。

【编辑:张玲】


(作者:武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