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志愿者忙碌在社区

长江日报-长江网2月26日讯(记者詹松) 2月25日,我早上6点多从睡梦中醒来,披上衣服,拿起相机在阳台上顺手拍下今天的第一张照片,路灯还亮着。匆匆和爱人余苹丽一起吃过早餐,我送她去同济医院上班,相比一月以前我们对疫情的谈论少了许多,更多的是谈论怎么在社区群里团菜和女儿的教育问题。毕竟现在女儿上网课,我们作为父母却不能在一旁监督,一切只能靠孩子自觉了。

早上6点34分,武汉从睡梦中逐渐苏醒。

早上6点35分,路灯下,骑着电动车去工作的人只留下一道虚影。

车开得不算慢,路上车辆依旧很稀少,让我有些怀念武汉堵车的早晨。十来分钟就到了医院,两人相视无言,只是默默地将妻子送到医院,对她依旧还是那句话“做好防护,中午我来接你”。

想着时间还早,我开着车沿着解放大道至友谊路拐入京汉大道。阳光很好,车里有些闷热,我不敢开窗,只好内循环开冷气,脑子里有一个想法,去大智路吧。那是我度过童年的地方,小时候,我住在京汉铁路旁的公安路,用家里的大铁钉在铁轨上被火车一碾,变成“宝剑”和同学换玻璃弹珠。这里的坤厚里依然是老样子,不过很多路口被封闭,社区的防疫人员在路口检查出入人员体温。车弯在路边,我兴冲冲地拿起相机准备拍照,窝火啊,没有装存储卡,包里也没有带备用的,想起应该是昨天晚上放在电脑桌上了。只好开车回单位,后勤保障的同事准备了防护物资提醒我们领取,我去领了口罩等物资。

一名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从百年大智门火车站前走过。

大智门火车站看尽武汉沧桑变化。

送煤气的师傅们不时出现在我的镜头中。

中午11点饿了么的外卖送货员郑师傅,取出居民购买的蔬菜送过去。

车站路上,快递员依旧在忙碌。

我依然不死心,回家把存储卡拿到,中午11点再次来到大智路,对着已经有百余年历史的大智门火车站选景拍摄,我将一个个社区工作人员与老火车站一起收入镜头。由于这里是老城区,不少居民依然还在使用煤气坛,送煤气的师傅不时出现在我的画面里,而外卖小哥们承担起为居民送菜送生活物资的重任。饿了么的外卖送货员郑师傅取出居民购买的蔬菜通过栅栏送给居民,问起他最近忙不忙,郑师傅一边取菜一边说着“忙啊,但是都是为人民服务”。一旁走过的社区工作人员一边沿街巡查,一边谈着工作,我只听到“改正、赶紧办、督办、送菜……”几个词。街头走过的人不是快递员就是社区防疫人员,就连城管的工作人员也担负起送菜的任务。

中午在解放大道上,路上车辆依然稀少。

回到同济医院对面,我等着妻子下班,本来12点下班的她换下防护服,出现在我面前已经是12点半过了。今天中午吃得简简单单,但两个人也吃得开心,从疫情开始时两人谈论最多的是每天不断增加的患病人数,甚至是上班的焦虑,到现在我们可以坦然地一起做饭,锻炼厨艺。再看看微信群里我们小区的“团长”们又准备了什么新东西,等着我们团的母鸡到货,准备这两天煨鸡汤。最懊悔的是前几天的豆制品我没有团到。

高姗给父亲高斌整理好志愿者制服,准备到社区去熟悉工作。

武汉开始社区公开招募志愿者,这是我今天下午的采访主题。上午抽空联系了附近的唐蔡社区,他们社区今天的招募志愿者下午集中报到培训。我依旧骑着我的电动车,三点钟来到唐蔡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在社区外的停车场上,志愿者们已经开始报到点名。他们大多是昨天在网上报名的,大多是附近香江新村等小区的居民。今年59岁的老党员高斌在自己报名当志愿者的同时也给女儿高姗报了名,问他为什么想到来社区做志愿者,他说“我是老党员马上也要退休,看到社区干部们每天忙着做消毒、买菜送药,筋疲力尽,我就来搭个手,也让女儿体验下。”而更多的社区志愿者只是简单一句,“这里我都熟,人都认识,总要有人站出来”。

刚刚当上志愿者的姚刚就搂起袖子开始忙着给团购生活用品的居民分发物资。

社区的季砚芳书记一再强调,每天志愿服务的工作是繁琐的,时间也达5个小时,有人需要退出的现在还来得及,在场的十多个人没有回应。培训完后,她分派工作,带着志愿们到分派的社区去熟悉工作,并且安排好第二天的对接事项。在东方名园小区,刚刚当上志愿者的姚刚就撸起袖子开始忙着给团购生活用品的居民分发物资。姚刚在武汉市园林局工作,曾经是一名军人,转业到地方后依然发扬军人作风,冲锋在前。

车站路上,社区工作人员沿街巡查。

在解放大道三阳路口,虽然车辆稀少但值守在路口的交警依然兢兢业业。

回到家,爱人也午休完准备去上班,我依然开车送她去医院上夜班。晚上我独自吃完晚饭,处理今天的稿件。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武汉依然是安静的,只待再次热闹起来。

【编辑:付豪 邹丹雨】

(作者:詹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