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思考·孤独经济与精神洁癖

文/周志强

因为做日本动漫电影《你的名字》的研究,在我的两个硕士生配合下,完成了一次青年读者电影阅读的调查。里面一个数字引起了我的关注:竟然有45.92%的人是一个人看的这部电影。在用手机或电脑代替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时代,这个状况似乎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有趣的是,从一家著名电商的消费统计中发现,“90后”一代人的白酒消费很少,而碳酸饮料销量却很大。无独有偶,在天津奥城一座巨大建筑物的通道里,我看到了一排排单个人的“KTV”亭子,里面坐着自得其乐的嘶喊者。一首流行歌曲这样唱:

我要一个人去东京铁塔看夜景

我要一个人去威尼斯看电影……

我要一个人去纽约纯粹看雪景

我要一个人去巴黎喝咖啡写信

我要一个人的旅行

一个人透透气……

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行李

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空气

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到底……

至于一个人“养青蛙”、一个人过年、一个人逛街等等,似乎也已经成为时尚。搂肩搭背的情形已是怀旧电影的经典画面,围坐在一起呼朋唤友,似乎也成为表达荒凉山村的常见桥段。宾馆里单人间常常爆满,自拍杆下单个人走过景物的人越来越多。把自己包裹在一种“完美自我”的幻觉里,似乎已经成了今天“孤独经济”的核心状况了。

在云南一家小有名气的“客栈”的餐厅,我看到一个安静而自在的姑娘,除了饭菜酒水之外,几乎一切都是自带的:筷子、碗、纸巾,还有一个白色的杯子,上面竟然刻着自己的头像。在这一片活生生的精致中,我分明感受到强烈的“排他”气息:我不需要不是我的东西,包括人。白酒销量的减少,自然更是因为酒酣耳热的群友聚会不再是人们喜欢的生活。在我所在的大学里,小酒馆纷纷关门,递送外卖的单人套餐流行。那些原本喜欢热热闹闹一群人凑在一起的快乐事,今天都渐渐衰落;反而“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日益普遍。

社会化程度越高,一个人的愿望就越强烈。这是一种吊诡的逻辑,却是摆在眼前的现实。在《你的名字》这部电影中,精致唯美的画风不算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新海诚对于“细节的真实”的偏执:不仅仅主人公看书时书页上的字被细细画出,而且,新宿地铁站旁边广告牌的比例都是完全合乎实际的;乃至某一面墙上一个脱落的墙漆都如实呈现。这里是一个人眼里的东京:如果是小伙伴们一路欢呼一起走过,怎么会有对一个城市这样精心专注的观察?

孤独经济里面并不是因为孤独,而是对自己人生异常精致的诉求。就像不结婚的人无法忍受自己“精致生活”里的他人。对于一切随随便便的生活都不能用随随便便的态度去应对,在没头没尾的细节消耗大量的心力和时间。

本来,不依靠他人生活,正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社会技术高度发展的证明;而一个人就能够应付各种风险和担当各类消费,又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证明。但是,在这种繁华之证明的背后,却是精神日渐枯瘦和无力分享。分享的时代造就孤独,因为越是分享方便,也就越是有能力与自我厮守。“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这本来是个性张扬的口号,现在变成了疲惫不堪的精神世界的荒凉标志。

都市里到处都是嘈杂的叫卖声、挤来挤去的交通设施和排队的人潮……现代社会让人们无处不是被淹没的感觉,于是,就只好用“一个人”的方式来撑满虚空的掌控感。

当我们再也感受不到群体力量推动历史轰轰隆隆往前走时,就会慢慢陷入这种精神自恋的洁癖之中。当“建设”变成了“上班”,当“创造”变成了“赚钱”,当“事业”变成了“职业”,每个人都会有逃离的冲动。这是“私奔”的狂妄无法实现之后留给自己的一点幻觉吧?我只能是我,已经不能是什么。

周志强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