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河寻圣

王建生(武汉市新洲区政协)

孔子河的源头是秀美的孔子河水库,如同上天丢失的一块翡翠,碧绿而通灵,藏在深山少人知,没有开发,更没有污染,恰似闺中的少女,冰清玉洁。也有土豪垂涎,欲重金占有,均被有识之士婉拒。与水库溢洪道相连的就是孔子河了,从高往低,岩石跌宕,穿越层层梯田;河岸上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到了孔子山前,豁然开朗,悠长的平原,排列着“长沮冲”“桀溺畈”“回车埠”“颜子港”“晒书山”等奇异的地名 ;再往下走,便是孔叹桥。孔叹桥始成于哪朝哪代,毁建更替了多少轮回,桥型改换了多少样式,均无法考证。有史记载现存的平梁大石桥重建于公元1851年,桥长22米,由桥头堡和两个梭子形的大石墩形成三跨,十五根长八米的条石横卧其上,形成桥面,蔚为壮观。据传 :这十五根条石,系得仙人指点,凿运于十里之外的青山,谓之龙脊石。千百年来的时间磨砺,人车碾压,石头光溜溜犹如绸缎一般,给游人以坐下来躺一会的诱惑。桥墩对着上游处棱角尖尖,有分水减阻之功用,可想当年的河水来势之凶猛。这一桥连着以孔子河为界的新洲团风两县,两头都叫孔子河村,街道口均对着石桥。《湖广通志》记载 :“桥北有风亭,当孔子道,匾曰‘圣贤路上’。”看了这座朴实厚重的桥,我仿佛看到了当地山民正流着汗珠的虎背熊腰,看到了他们全神贯注万分虔诚的眼神。欣赏这座承载历史的桥,我赞叹古人高超的造桥技艺,赞叹他们追求信仰、通达事理、膜拜圣贤的精神。

然而,站在桥上,我们更多的还是寻问,孔叹桥,孔子叹什么?诚然,周游列国的路上,筚路蓝缕,牛车劳累,不惑之躯,筋骨俱散,这应该一叹。但孔子这样的圣人既然上路,就有为理想而奋斗之准备。还有,遇上七岁项橐堆城拦路,原本是小儿“过家家”的游戏,居然一句“自古只有车让城”,便使圣人的牛车绕道,就因为绕道而折断轮轴,留下了“磨咀盘”的地名,这又是一处不快。是此不快让孔子耿耿于怀了吗?据传当时的孔圣人与小儿进行了学问过招,对小儿通晓天文地理之才赞不绝口,又怎么会戚戚于心呢?还有,遇河而找不着渡口,使子路问津居然遭长沮桀溺两位隐士调侃嬉笑。随之而来老天下起了大雨,淋湿了经书,真的“屋漏偏逢连夜雨”,倒霉!这是不是该叹息的第三声?

孔子久久坐在石头上,留下了“孔子坐石”的遗物。雨中的孔仲尼,或为这些不顺之事而郁,或为无法过河而愁,或为雨湿经书而烦。但是,他不会哀叹!达到彻悟的思想家有着博大的情怀和坚强意志。仁者爱人,仁者无敌,“仁”是社会秩序之基。他身处奴隶社会寿终正寝、封建社会方兴未艾的年代,社会的变革动荡成就了他,给了他展现思想的平台。他努力将“仁”的思想推广于天下,一方面,他要广大民众敬畏天命敬畏王道,“民以君为心”;另一方面,他要求统治者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君以民为本”。结果自然是曲高和寡,缺衣少食的民众排斥他,讥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秦始皇之流的统治者又怎会任他“偏袒贱民”?他身在夹缝,四处碰壁,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他正在践行他的“仁”。劳其筋骨,苦其心智,成功者之道矣。他是理想坚定而忠实于使命的人,68 岁回鲁国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怎么会为眼前的小儿与隐士之难所叹息?他激愤长沮桀溺的话,“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理直气壮地呐喊出 :“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为天下礼崩乐坏而痛心疾首,为士人消极避世而怨天尤人。

孔叹桥,好一个“叹”字,叹出了圣人思想的光芒,叹出了普通民众的敬意。

孔子从坐石上毅然站起,来到了孔子山顶,挥动如椽手臂划出一片平地,开始讲学。

“秦行霸道而亡,汉兴王道而兴”,经历了“焚书坑儒”,赢来“独尊儒术”,孔子终于像尼采所说“有些人要在死后诞生”。西汉淮南邑地的乡民挖出了“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的秦隶石碑,淮南王刘安又遇上了一块“补天之石”。于是,修亭立庙、名师讲学,杜牧有之,朱熹来之,更有龙仁夫拒官隐山,筑室书院。尽管屡遭战火,仍是屡毁屡建,终成三高六矮十几栋上百间的建筑之群,冠上“万世师表”“圣集大成”的御匾,成为与岳麓、东林、白鹿洞齐名之书院。清康熙户部郎中湖广提学道王祚兴专题《黄州问津书院记》中写道 :“先圣辙环所至,地以名传,如所谓问津书院者乎。”

“问津千古事,环辙至今情”。问津之事留下了孔子的仁义,孔子河畔留存着圣人的遗迹。两千多年的风云变幻,两千多年的朝野更替,两千多年的阳光雨露,两千多年的生生不息,这里的人们仍然乐道于问津的故事,领悟问津的真谛,去读书,去创造,去追求,在绿色的家园里幸福生活。

【编辑:朱艳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