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书不要让读者阅读超过六个小时

2013年,香港《凤凰周刊》主编、著名图书策划人师永刚出版《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通过蒋介石在台湾所建的34座行馆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串连起蒋介石家族的在台政事。

此前,师永刚策划出版的《宋美龄画传》、《雷锋:1940-1962》等书,都卖得不错。不论传主是何人,被“脸谱化”到了何种程度,他们都能在师永刚的作品里呈现出一个“新鲜的自己”,看似没有新鲜感的人物传记变成了畅销书。

这背后,是这位精明的图书策划者对人们阅读方式、阅读心理的研究与把握。



师永刚

在《宋美龄画传》里,200多张照片串起了这位曾经“第一夫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3万字半文半白的小传为她画了另一幅像。“书里说得越少,读者就想得越多”,当大家的目光在她抱着侄子与丈夫并肩而坐的照片上停留,她脸上满溢的幸福让人不禁猜想:这个传奇女人,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侧面?

老人新面孔,读者很买账,《宋美龄画传》的发行量很快就超过了17万册。



蒋介石与宋美龄

师永刚的画传书,收集资料往往要花好几年,但他写出来却显得那么轻薄——书里图片超多,图片的文字说明也挺长,正文反倒略显稀稀拉拉。师永刚对此解释得理直气壮:“这是一个翻阅时代,视觉化的阅读占据了主流,人们需要用看杂志的方式看书,而我的书是给大众看的。”

师永刚常称自己是个职业写作者,也是个职业阅读者,而他的阅读这几年一直都是“工程式阅读”。在写作某名传主之前,师永刚会把所有写这个人的图书购来,快速阅读一遍,然后看清那些书的缺陷,找到自己要写的方向后,开工。写完后,这些书全部送人。“这种穷尽式的阅读,使我可以迅速地将某一个问题全面了解。”

按师永刚对于朋友们的调查,对于纯文字的图书,即使是“文化人”,也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兴趣进行阅读,大家都被可视性的影像分散了注意力。“因为大家很忙,我们做了一个减法,做了一个适合今天人们阅读的书的概念,把图像、影像、设计,包括杂志的要素混合杂交出来新的书的形式”,师永刚每次出书都宗旨明确,“阅读最起码要让人有兴趣把书翻开”。

有人评价师永刚出书畅销纯属意外,认为他就是个“投机者”。师永刚自己却不这么看:“我写的人物早已不是热点”,“作为一个媒体人,我的写作区别于那些职业的研究者,因为我知道历史的另外一面是什么,也知道如何让这部分历史得到读者的认可”。

【访谈】

“不要让读者阅读超过六小时”

读+:别人都称呼你是“内地画传热潮的策划与发起者”,为什么偏好这种图文结合的出版形式?

师永刚:选择图文书,是因为今天已进入视觉化时代,一本百万字的纯文字书阅读起来并不符合当下年轻人的阅读感,而图文则轻松有趣。我的这些传记其实也可以当作一本杂志来看,比如我的画传系列,一般由十万字左右的文字传记外加图片与文字说明,再加上独特的设计组成。你没有时间,可以只看这本书的图片与文字说明,就可以基本了解这个传主的一生。许多读者在读完这些图片后,如果还有兴趣,可以再把那十万字读完。

读+:你写传记有个原则,每本书不要让读者阅读超过六个小时?

师永刚:今天的读者已很难完整读完一本纯文字的书了。我曾做过一个调查,现在是购书的越来越多,读书的越来越少,我身边的十个朋友,都是文字工作者,一年内完整读完三本书的只有一个人,其他的则是翻读。一个基本的原因,是大家有了多样化的选择,电视、游戏,网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今天的人遇到大部头高深的著作,马上就会有恐惧感。

你让一个人去了解一个五十年前的雷锋,九十年前的红军,二十年前的蒋介石,花一个月时间,他又不是一个专业研究者,为什么要去读?我说每本书不要让读者阅读超过六个小时,是因为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其实大概了解他的基本情态就可以了。我们的定位就是导读,甚至说明书式的阅读,我们的书是为大众服务,不是为小众读者所写。

读+:你的作品大多视角独特,阅读起来轻松有趣,有人或许会问,这算是严谨的历史写作吗?你对历史写作持什么观点?

师永刚:轻松的阅读历史,甚至是愉快地阅读历史是我写作的一个基本立场。我不喜欢读者在读我书的时候有敬畏感。有了敬而远之的感觉,书就无法读了。我的革命传记系列为什么叫做革命说明书,其实就是想与官方有所区别,同样的历史我也可以这样写,还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并成为了一个热点与畅销书,这不是一件好事么?

我的传记写作,遵循司马迁的写史原则“不隐恶,不虚善”,也会学习黄仁宇先生,将每个传主放在大历史的背景下。在写作中,利用图文等时尚化的表述,表达文字以外的时尚与现代感,可能是我们与所谓严肃书籍的不同之处。对于设计的重视,尤如乔布斯对于苹果手机设计的重视一样,这些都是价值观的综合,也是我的历史观的一部分。

【揭秘】

蒋介石行馆故事

西子湾行馆:三道金属门防原子弹

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蒋介石长期住在位于高雄的西子湾行馆。他在这里与金门防卫司令部讨论战术指导,并由此赴澎湖督运军用物品,每日办公均在10小时以上,前后长达一个月。

西子湾沙滩广阔,蒋介石与宋美龄闲时常常在这里散步、观落日,当时担任戒备的海军为保安全,常派驱逐舰警戒,并派一排陆战队士兵与两辆水陆两用战车滩头防卫。

台湾军方还在邻近蒋介石行馆处设置地下临时战情指挥中心,地势东高西低,入口两处,除有碉堡式警卫室,并具防原子辐射功能,三道金属制重门厚度均超过十厘米。

据透露,临时战情指挥中心内外都有发电室,通风良好;内部石壁外加一层金属皮,通道仅可容两人侧身而过,每隔一段路就会有凹进墙壁的警备空间;尤其第三道门内通道有处莲蓬头,应该是进入防原子辐射指挥所内冲去辐射物用。

草山行馆:一场车祸让蒋介石“折寿20年”

1969年9月16日,蒋介石夫妇搭乘凯迪拉克座车由阳明山脚返回草山行馆。没想到,前导车为躲避一辆猛然冲出并逆向行驶的军用吉普,导致紧随其后的蒋介石座驾追尾,车头全毁。

没有系安全带的蒋介石夫妇在加长型防弹车厢内,由座位直撞车顶与驾驶座隔板,导致83岁高龄的蒋介石胸部重挫,假牙脱落、鼻子流血。宋美龄则双腿受重伤,颈部严重受创。这是蒋介石在台湾唯一经历的一场车祸,也是他后来常称“折寿20年”的严重意外。

肇事军用吉普车迅速逃逸,在蒋经国追查下,惹祸师长被撤职查办。蒋介石车队从此增加一层宪兵机车前导,必要时须以重型机车冲撞来车,以防意外再发生。阳明山仰德大道也迅速截弯取直,改为四线道。

此事后,向来健康的蒋宋二人身体状况不断:医官们发现蒋介石心脏有杂音,推断其心脏瓣膜受伤,同时他还出现双脚无力、病痛不断、精神不佳等症状;而宋美龄双脚出现毛病,就连绘画等日常活动也受到影响。

大溪行馆:见证蒋介石与张学良首度台湾会面

1958年11月23日,在蒋经国安排与陪同下,蒋介石在大溪行馆召见了“反省不错”的张学良。这是蒋张两人来台后首度碰面,双方分别以“‘总统’你老了”、“汉卿你也头秃了”的对话揭开序幕。

茶叙中,蒋介石除问张学良的身体状况,读些什么书、和哪些人往来,还抱怨“西安事变”影响太大。张学良在日记中说“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

此后,在蒋经国居间安排下,张学良的居所两次搬迁,张学良与于凤至所生长女张闾英也获准返台见面。

张学良随后还逐渐可外出旅行、购物、上馆子和会客,不过除了张群、张大千、王新衡等人来访外,他皆需事先请示且受到监视。1964年7月4日,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举行家庭婚礼,宋美龄等人出席了婚礼。



(作者:欧阳春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