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马克思 | 残疾可以是一种生产力


马克思并非一开始就有了“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这一思想。作为生命个体,马克思的一生是实践着“积极存在”的,但将时间作为人的积极存在、生命的尺度和发展的空间,则是很晚的事情。

青葱时代的马克思,对生死、时间、永恒有强烈的感受。

谈论职业选择时,他说要“为人类而工作”。在题为《人生》的诗作中,马克思写道:“时光要带走的一切,永远都不会返回”,“人贪婪追求的目标,其实十分渺小;人生内容局限于此,那便是空虚的游戏”。这些中学期间的作品,铺垫了他一生的生命底色。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说“感性是显现着世界自身的反映,是形体化的时间”。不能小看此时马克思对感性时间的强调。从这里出发,可以通向对人的解放的思索。

近代思想的特色是理性主义,理性主义的单面发展,就是把人的自由理解成对“必然性”的寻找、把握、运用和遵从。于是自由不是人的解放,而是人在必然性之下匍匐。这不只让上帝、“绝对理念”、帝国等迷信和压制性的存在获得粉墨登场的合理性,而且隐含了对人自身包括人的活生生的生活的蔑视。

马克思强调感性,实际上站在一种另类的思想立场。

很快,马克思的思想远离了青年黑格尔派,转向费尔巴哈。他接受了人的“类本质”的概念,并找到了“劳动”作为感性存在的本质。

直到后来,马克思不再使用“类本质”这种预成论色彩的概念,而改用开放和动态的“社会关系”,但劳动一直是马克思的核心概念之一。动物只是按照自然赋予它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去生产,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接下来,马克思进入了“国民经济学”批判。

古典政治经济学,认可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但并不研究劳动者本身为何被排除在财富的享用之外。它只考察工人作为劳动力的方面,而将工人作为人的方面交给司法、医生、宗教、统计表去考察。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会越穷,越成为廉价的商品。

劳动与时间紧密关联,时间是衡量劳动的标尺,工人越生产越穷的异化劳动,从时间来说就是在时间上的异化,也就是生产者的劳动时间不属于生产者,劳动时间被占有、支配,物的增值与人的贬值成正比。

表面来看,资本家公平购买了工人的劳动时间,但实际上工人必须出售自己的劳动时间,他有卖给甲或乙的自由,但没有不卖的自由。

这就是说,劳动不是肯定自我,而是否定自我,所以只要外在的强迫一旦停下来,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地逃避劳动。工人不是在劳动时间中,而只是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时(比如吃饭、生殖、上厕所),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当它运用人的机能(就是劳动)时,则觉得自己成了动物。

分工带来了新的荒谬,工人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学习,以适应劳动的需要,这些时间是自我付出,并不计算为劳动时间,因而也不计酬。这种对分工技能的掌握,不是扩展了人的视界,而恰恰是收窄人的能力,使其获得单一的、机械的操作能力,当他失业时,其技能将很难转用于其他岗位。

技能的意义变成为这样:如果弯腰驼背、四肢畸形更利于生产,那么你的身体残缺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精神空虚比精神饱满更利于生产,那么精神空虚就是一种生产力;对于所有的职业来说,熟练的单调都是一种生产力。



欧洲童工老照片

在这种总体社会背景下,人的非劳动时间也被纳入到生产和再生产体系,岗位压力加剧了职业竞争,工资降低压榨人的生产潜力,工资增加刺激人的贪欲,人宁愿挣得再多一些,而不惜完全放弃一切自由。人拥有的时间是一种资源,但最终变成受奴役的理由,就像马匹和奴隶最终因其拥有“生产力”这一价值而成为工具。

早期马克思在感性时间观中埋伏下了张扬实践、自由和解放的思想种子,通过国民经济学批判找到了时间、劳动、生命异化的关联。即使马克思停止在这里,也已经足以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立世。但直到此时,马克思的主要思想贡献其实还没有开始。

(作者:刘洪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