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小戏骨”版《红楼梦》口碑爆棚,后生可畏!

北京日报 鲍南

近段时间,不少小学生让大人们刮目相看。“小戏骨”版《红楼梦》中,小演员们的举手投足间流露着满满的演技;清华附小学生用大数据解码苏轼,写出的研究报告有模有样。这些孩子表现出的素质能力,让人们直呼“后生可畏”。

在一些人的传统印象里,能够如此“惊艳”的,往往是西方国家的小孩,中国学生则更多是“安分”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有类似《夏令营中的较量》之类文章热传,所描述之种种,无非是想说中国孩子较之外国孩子在意志力、创造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中国教育较之西方教育显得异常刻板落后等等。久而久之,见惯了此类论调的人们往往对西方教育崇拜不已,常常低估中国孩子的能力。一提起中国基础教育,“填鸭式”“应试教育”等词语就不自觉地从脑海里蹦出来;一提起中国学生,就动不动揶揄是“考试机器”“高分低能”。然而,事实证明,中国孩子的创造力不容小觑,尤其是成长条件优渥的“00后”“10后”们,更是带给我们惊喜。

必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以及对外交流愈发频繁,新理念、新尝试已经走进了很多中国学校。尽管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只要去问一问身边的家长即可发现,现在的中国基础教育可谓丰富多彩。比如,组织游学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增长见识;举办创新大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等等。正如当事老师在采访中回应的,小学生研究苏轼很正常,因为学校从一年级就开始了类似教学,比方说估算学校金鱼的数量、找出学校最漂亮的地砖图案等,课题五花八门。外界对小学生用大数据解码苏轼大惊小怪、七嘴八舌,只能说明大家对现在的“熊孩子”太不了解了。

教育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可以想见,未来中国的下一代,必然表现得更加出色,写篇小论文、拍段影视剧将不再是什么稀奇事。为之欣慰的同时,全社会都应该精心呵护孩子们的创造力,尊重和鼓励他们多尝试多创新。少年智则国智,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不妨给孩子们多点空间、多点掌声。

原标题为《呵护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造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