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红皮鞋烫大波浪,时髦“老漂族”推着孙子上大学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28日讯(通讯员许桂萍 记者田巧萍)有这样一群父母,他们为了给成年子女带孩子,远离家乡,来到武汉,成为武汉的“老漂一族”。

上周,长江日报记者在武汉洪山区老年大学采访了这样一群“老漂一族”。他们将老年大学作为人生的第二起点,在这里重新获得自信、快乐和健康,把儿子、女儿的小家庭照顾得和睦美满,让他们工作无后顾之忧,自己的晚年也充实、幸福、满足。

时髦奶奶,推着孙子一起上大学

孙幼芳在表演京剧。

69岁的孙幼芳涂着口红,戴着朱红的项链,红皮鞋,头发烫着大波浪,身姿挺拔,漂亮时尚,看不出实际年龄。

孙幼芳说,她原来在天门做群众文化工作。2000年,为了带孙子,她来到武汉儿子家,陌生的环境,一下子小了许多的圈子,也曾让她困惑。

“我就去想法子改变。”孙幼芳找到的法子是去洪山老年大学学唱戏,她喜欢京剧里的人物和故事。“上了学听老师一唱,就晓得了我原来太业余了。”

孙子出生后,孙幼芳也没有中断学习。孙子4个月大的时候,她就用婴儿车把孙子带着一起上大学。

孙子会说话了,孙幼芳叮嘱孙子:“不能说跟奶奶到外面来了哦,说了会吵架的!”孙幼芳的“贼”孙子果然没有说过,这就成了祖孙二人的秘密。

在家里,孙幼芳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儿子家住在大学里,食堂“过早”(编者注:吃早饭)很方便,儿子媳妇也说过多次,让她不要早起做早餐,但她还是坚持着每天给家人做早餐。

如今,孙幼芳在洪山区老年大学学习京剧18年了。现在每周上六次课,如果要演出,还要加小课。“一点也没有耽误带孙子做家务哦!”

爱上京剧,当保姆的感觉没有了

周细萍在练声。

59岁的周细萍从麻城老家来武汉女儿女婿家快三年了,到洪山区老年大学上学2年半。

谈及当初挤时间来上学的初衷,周细萍说换一种在他乡的生活方式。

外孙3岁时,周细萍的母亲过世,她和先生离开麻城的家,来武汉和女儿女婿住在一起。处于陌生的环境中,她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了,人变老了。“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在别人家干活的保姆!”

她来到洪山区老年大学学习京剧,从零开始,她说她要挑战和检视自己。学习了一个学期后,就开始动员老伴来学习京胡。她花5000元买了一把京胡。她每周一、三、六上课,老伴的课就在周二、四。

为了女儿、女婿能安心学习和工作,周细萍包揽了所有家务活。上学的日子这样安排:头一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中午和晚上要吃的菜,第二天早晨6点半出门去上学,上午放了学赶快回家做饭,中午休息半小时,下午复习消化所学的内容,下午四点去幼儿园接外孙回家,做晚饭。晚上等大家都洗完澡,她再把全家五口人的衣服洗干净晾起来。

每天的时间都是紧张的,“但是我很充实,心里充满阳光和快乐,心理健康了,身体才能健康吧!”

70多岁拿下武术金奖

黄小梅练习武术。

77岁的黄小梅和78岁老伴,现在住在水果湖,给17岁的大孙子陪读。这个孙子是老两口带大的。

媳妇怀孕时,黄小梅就从黄冈来到武汉住进儿子的家。这对华农毕业的老大学生夫妇,曾经做过当地教育局、外贸局的局长。黄小梅来汉照顾媳妇时,老伴还没有退休,她一个人担起了儿子家的所有家务。退休后,老两口在武汉儿子的家团聚。

孙子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时间多了起来,空虚感就来了。朋友把她带到洪山区老年大学,她选择了木兰拳。她勤学巧练。73岁的时候,她去香港参加武术比赛,夺得了木兰拳个人赛的金奖。

如今,她77岁了,仍然在洪山老年大学学习木兰拳。还把老伴也拉来上学。老两口错开时间学习,不耽误照顾孙子。

◆“他们是留汉人才的稳压器”◆

只要在学校,洪山区老年大学校长方祥华就天天和他的老年学员们泡在一起,跟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他介绍,洪山区老年大学现有外地来汉给子女带孩子的老人400余人,占所有学员的7%左右。

“就像上面介绍的三位母亲一样,因为给子女带孩子“漂”在武汉的老年学员,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绝大多数是从老家考上大学,毕业后留汉或来汉工作。洪山区辖区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多,这样的人才也多,随他们来到武汉的老人也相对多一些。这些老人,在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之时,也承担了子女家的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家务。”

在观察中,方祥华校长还发现,这些能在时间、精力上合理分配好上学和照顾家庭的老人,充满生活的智慧,爱孩子爱家庭,豁达坚韧,乐于奉献,往往能让子女的家庭和睦温馨,成为这些留汉人才的稳压器。

【编辑:符樱】


(作者:田巧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