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尝了尝最近很火的海水稻,挺香的

长江日报融媒体6月2日讯(记者陈智)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近日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这里面的关键是中国的海水稻技术。


什么是海水稻?好不好吃?长江日报记者买来市面上由海水稻产出的海红米,尝了一下。

长江日报记者按照平时煮白米饭的方式烹制了海红米,发现米粒因为被红色米皮包裹而颗颗分明,不具有黏性,咀嚼起来比较硬,但香味比白米饭更加浓郁。向“店家”询问后,“店家”建议,用海红米煮粥或者煮饭之前用开水泡半个小时,或者冷水泡一个小时口感更佳,并且最好是煮粥喝。

海水稻到底是怎么回事?长江日报记者连线采访了也在“种”海水稻的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周鸿凯教授。


培育海水稻能修复农田,改善生态环境

“海水稻至少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了,这些都有文字记载。”周鸿凯教授介绍,在广东省湛江市的海河水交错区域,也就是河流的入海口处,生长着海水稻,因为水稻上端长着长长的毛,海水稻也被当地居民称为“长毛谷”,其特点为耐盐、抗病虫,其稻米一般为红米,俗称海红米,营养丰富有药用价值,所以也被当地居民称为“药米”。

据央视新闻消息, 1986年有着“海水稻之父”之称的陈日胜在广东省湛江市的海边芦苇丛里发现了一株野生海水稻,此后通过30多年潜心研究,培育出一个耐盐碱水稻的品种“海稻86”。1996年起,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广东海洋大学就开始了耐盐植物研究,尤其是耐盐水稻种质。经过20多年的研究,他们在成功改良海水稻的同时,还修复和改良了被盐碱化的农田。

广东湛江沿海,时常受到台风和海水的影响,加上多年前曾因水产养殖的过度开发而造成沿海大量农田盐碱化。周鸿凯教授所在的研究团队从1996年起,就在做好耐盐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利用的同时,培育耐盐水稻品种作为先锋作物品种来修复这些被盐碱化了的农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粮食生产。

经过20年的努力,周鸿凯教授所在的研究团队于2007年获得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水稻,并在湛江沿海被盐碱化农田推广应用,在土壤含盐量为0.5%的盐碱农田可获得亩产300kg以上的产量。现在,被盐碱化农田也得到了修复和改良,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并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保障了粮食安全。

海红香米

海潮能为水稻“洗洗澡”,晚稻比早稻更好吃

“在每一季的水稻种植过程中,我们都希望水稻能经历海潮,给水稻‘洗个澡’。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有一点盐度其实是好事,一方面能起到‘消毒’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植物本身在外界的‘扰动’下展现出最佳状态,和稻田养虾是一个道理。经历过海潮的水稻,产出的米会更香、更好吃。”周鸿凯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预计今年6月中旬,他们的实验基地会迎来一次2个小时左右的大潮。

在广东湛江,海水稻需要180天的生长周期,一年只能生长一季,每年5月种植,12月收获。周鸿凯说,未经改良的海水稻产出的海红米比较粗糙,口感较硬。经过改良后的海水稻一年能种植两季,以六七月为节点,上半年种植早稻,下半年种植晚稻。

“经过杂交选育,我们对海水稻进行了改良。一方面改善了它的口感,让它更好吃,另一方面也提高产量,抗倒伏、易收割。”周鸿凯说,早稻和晚稻的口感还是稍微有一些差别的,与早稻相比,晚稻的品质更好。早稻灌浆期间气温高,光合作用强,营养物质被快速灌到籽粒中去,产出的大米就不够“结实”。就像往杯子里倒啤酒,倒得越快,产生的气泡越多,杯子里泡沫多啤酒少,而倒得越慢,泡沫少啤酒多。

【编辑:叶凤】


(作者:陈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