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樱 (湖南省长沙市作协)
站在长江边,面对滔滔江水,寻找自己想要的故事。时光的船舶在飞速流转,我要的故事已被它碾成朵朵浪花飞溅在槐山“惊矶头”脚下这道雄奇伟岸、坚固无比的驳岸上,它就是万里长江第一驳岸。说它是奇迹,是神话,一点不为过。它是万里长江仅存的一条由明朝修建,至今仍在沿用的驳岸。
驳岸没建之前,金口人称这里为“惊矶头”。一个“惊”字就道出了长江在这里制造的险峻,商船和渔船每次从这里经过,都像是从阎王爷那里打了一转,九死一生!民间也称这里为“伤心矶、寡妇矶”。现在的我们站在这道驳岸上,江水迎面扑来,冲击的力量和溅起的飞瀑,仍令人心悸。可以想象当年那些在此失去老公、失去儿子的女人们是何等的伤心欲绝。民间传说,寡妇们为了不让悲剧继续发生,联合起来募捐出资要建一道坚固的驳岸,来平息江水的凶险,使过往的船只平安和顺利。这个善举也许惊动了当朝官员和府衙。官府派人到惊矶头进行考察后,上书给朝廷要求颁文筹资建驳岸,得到朝廷的恩准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响应,能工巧匠都纷纷前来献计献策献工……真的无法想象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建了这样一座技艺精湛、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坚固无比的驳岸。当人们站在驳岸面前,仍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仿佛在梦里。桀骜不驯的江水时不时地撞击着驳岸,此时的驳岸俨然一位慈祥的父亲任凭孩子似的江水尽情地拍打,也俨然一副老者的模样,看潮涨潮落的长江东流,看熙熙攘攘的世态炎凉。
据说,长江第一驳岸已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国家级的宝贝。如此荣誉,它自然当之无愧。我有时弄不明白,在没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前,它难道不是宝贝?宝贝不宝贝的,驳岸依旧在那里,任江水的拍打,任洪水无情的肆虐岿然不动!我坐在石栏上抚摸留下时间印迹的花岗岩石栏,石栏望柱上雕工精美的金瓜,精美圆润,凹凸有致很是招人喜欢。栏杆长二百多米,大约有一百三十个金瓜。有人告诉我,金瓜的大小,一眼看上去形态差不多,长得一个模样!这一百三十根金瓜顶方形望柱,绝对是手艺高超的石雕师傅做的。那一百六十块凿有荷叶边的抱鼓石,也绝对是大师们的杰作,抱鼓石紧紧抱住金瓜顶方形望柱,既美观又大气又稳固。古人的生活、生产的方式,令人惊叹而羡慕不已!
岁月不饶人,也不饶石头,石驳岸的斑驳和沧桑也印证了它的时代久远。驳岸曲里拐弯,环山而延,依水而伸。今天走在顶层有些坑坑巴巴的石板道上,古人的气息似乎都有留存。我轻轻地走上去,生怕踩痛了它们。这里的每一块石条、每一根石柱、每一块栏板、每个石金瓜,它们都收藏着一堆故事和传说,它们都有倾诉的欲望。熙熙攘攘、来去匆匆的人群,又有几个能停下脚步,坐下来倾听它们的诉说呢?滚滚湍急的长江水,成就了静静的槐山,若有时间坐在驳岸石栏,置身于这一动一静之间,又 是怎样的修行?驳岸的修建,让槐山上庙宇香火更旺。槐山上的 达摩亭,是为纪念达摩祖师在槐山矶“一苇渡江”而建的。达摩祖师是否来过金口槐山,有诗为证。达摩祖师写的碣诗里,有一首碣云:“峭石凌空浪拍天,槐山依旧锁风烟。回头二十年前事,哪有工夫上钓船。”从诗的意境上、语言上,感觉达摩祖师写毕,笔向空中一扔,洒脱地折一芦苇放在江面上,站在芦苇上,渡过江去,那情景,那画面,令人向往。在金口古镇至今流传着“一苇渡江”的传说。为纪念达摩祖师,至今这里仍保留“三月三,游槐山,拜佛祖,保平安”的习俗和民谣。
“峭石凌空浪拍天,槐山依旧锁风烟。”从达摩祖师诗里,就读出了槐山矶当时的惊险和险峻。驳岸的造就,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求生存的气魄和智慧的见证!它为子孙后代提供战胜自然的佐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