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6月15日讯(特派记者马万勇发自莫斯科)“俄罗斯世界杯,中国除了足球队没去,其他都去了。”央视名嘴白岩松的这句话蹭上世界杯的热度,一夜成为“网红语”。其中虽然带着玩笑意味,但从我的亲身经历看来,确实不虚。尤其是当我在揭幕战下午踏入卢日尼基体育场,更是与中国元素撞了个满怀。
卢日尼基,在俄罗斯语中是“草坪”的意思,它坐落于莫斯科河的转弯处,静静流淌的莫斯科河为那里提供了肥美的草地。1956年7月31日,仅用450天建成的卢日尼基体育场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当时的名字还叫中央列宁体育场,赛场北门矗立的那座列宁雕像,仿佛就在向人们讲述当时的那段历史。
从安保角度来看,卢日尼基体育场已经被严密封锁起来,没有佩戴证件的人别说靠近球场,就连接近外围地带都不可能。在媒体安检通道,禁止入内的不仅包括水杯和雨伞这样的物品,甚至连携带的随身WiFi也被禁止。工作人员甚至要求笔记本电脑开机,而且手机也要处于解锁状态。这样的安检力度,与任何一届大赛相比都是严格的。
14日的卢日尼基是充满着动感与激情的。当长江日报记者俄罗斯时间下午2时赶到体育场时,这里已经被满满的球迷所占据。尤其是在正门广场的主通道上,来自全世界的球迷都在用最煽情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世界杯的热情,列宁铜像下更是水泄不通。
身处这座巨大的球场,长江日报记者却丝毫没有“陌生感”。因为在主通道里,两侧的赞助商展台中,中国企业几乎占据了一半。本届世界杯,来自中国的赞助商达到了7家,创造历史最高纪录。据国际足联商务部透露,中国企业在本届世界杯期间的广告支出最多,达到8.35亿美元,是美国企业的两倍多,更远高于东道主俄罗斯的6400万美元。
虽然中国足球无缘世界杯赛场,但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在这里随处可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本届世界杯的吉祥物,那个名字叫作 “扎比瓦卡”(俄罗斯语为“进球者”)的西伯利亚平原狼,就是由中国制造的。此外,本届世界杯的许多纪念品,比如球衣、纪念币、纪念章甚至比赛用球,也一样是中国制造。
当然,最多的还是来自中国的球迷。他们看到记者在拍照和视频,都会热情地上来打招呼。来自上海的胡庆伟是中国球迷中的“名人”,8年前,胡庆伟便开始了追随世界杯的脚步。这次他和朋友一起来到俄罗斯,还带着足球装备。除了看比赛,还准备联系当地的球迷踢一场友谊赛。
来自成都的李先生则是老莫斯科了,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在长江日报记者的直播镜头里,他开心地说道,能“足不出户”看世界杯,感觉很奇妙。揭幕战中,他和朋友都认为俄罗斯队会取得开门红。“虽然沙特队来自亚洲,但我们这些生活在莫斯科的中国人还是会支持俄罗斯队”。
除了中国球迷多,来到莫斯科采访的中国记者也不少。这几天,无论是媒体注册中心、球迷制证中心、球票领取处,各个与世界杯相关的区域,乃至地铁里、大街上,到处都可以遇到挂着证件、举着摄像机和相机的中国记者。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没有获得国际足联的官方采访证件,但依旧来到了莫斯科。在球场外围、内围,新闻中心,看台上,一张张来自中国的面孔显得格外亲切。
接近下午6时,卢日尼基进入了狂欢前的最后时刻。夕阳下,球场金灿灿的分外壮观。不过,正如那位旅居莫斯科的李先生最后对长江日报记者所说的,他其实更想看到有中国队的世界杯,因为在足球世界里,国家队才是真正的主角。
【编辑:祝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