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泛舟·篆刻的内蕴与美感

文/李瑞洪

在中国文化史上,还没有第二种艺术形式像印章这样,将广博深厚的文化、古朴隽永的美感、苍劲郁勃的笔情刀趣,凝聚于方寸之间。在方寸之内要抒情、言志、创造意境,这里头学问无穷。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尽可以无休止地在这小小的石头上倾情发挥。

从艺术发生学角度来看,篆刻作为一种艺术的创作活动,其形式与美感,价值与效应是积淀在整个文化系统内,活跃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的,这对篆刻的发展产生综合影响,为其艺术的更新和突破提供能量和契机。篆刻艺术的天地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它所占有的物质空间和它所拥有的精神内涵不成比例。篆刻的艺术形式极单纯,但其内容微妙而深奥。印章漫长的历史和它与现代艺术创作思路的契合,使之成为最易切入现代艺术潮流的古老艺术,在优秀的篆刻家手中,点、化、切、冲、疏、密、朱、白,完全摆脱了对大自然的模仿,成为高度概括凝练、高度精神性的表现元素。

真情、实意、美感始终贯穿在书法篆刻家黄德琳的艺术中,他精于钟鼎小篆,谙熟篆籀结体规律。潜心研习金石传统,广泛涉猎明清以降诸家印学,深得汉印端严淳厚之风神,并笃信篆刻艺术的发展在承继前人的基础上,必须走“印从书外,印外求印”之路。黄德琳在绘画、书法、诗词诸方面的修养,使之多方面借鉴得以厚积薄发。中国文字造型本身就美,古代的金文篆书更富图案美。篆刻的创作观念及审美情趣,就是要充分发挥篆文的流转多变,瑰丽奇妙。作品“书为心画得意忘形”,印面被分割为响亮的色块和协调的画面,方寸之间字与字、线与线,色块与色块之间点划方圆兼施,线条动静起伏,产生相互呼应,彼此对应,气韵上有极连贯的整体美感。

举凡古今大篆刻家,无不重视刀法和章法,其法度体现在印作中,便是靠线条来实现的。篆刻大家的印作之风貌,又主要是靠线条的拙稚雄秀之不同体现出来,篆刻艺术就是从每一根具有状物抒情能力的线条为物化形态的。读黄德琳的作品就有如是的感觉。其线条曲直多变,给人以赏心悦目美感。如“美意延年”一印不事雕琢,自得意趣,然气韵盈满,正是“美意”在印面上的折射。

被称为艺术的篆刻,不仅简单的表现为笔意形态,更重要的是表现意境神韵,因此,笔法章法是形感性的,而刀法则是质感性的。篆刻家运刀的轻重快慢,起伏顿挫、疏密藏露,都汇集着作者本人的观念与追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篆刻是一门综合艺术,一种美学思考,一种文化现象,一种人生顿悟。

读黄德琳的印章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像拿着饱蘸墨彩的画笔,在洁净的宣纸上挥写自如,虽然提供给他发挥的面积只有方寸之地,甚至更小,但观众却觉得他的印章,仿佛是一幅中国画作品,由于他印章的丰富内涵,引起我们产生这种联想。作者常以中国传统绘画的计白当黑来分布朱白,使朱文的白和白文的朱都发挥其表现力量。如“节外生枝”一印白底红字,线条饱满厚实朱白相间,赋予色块韵律感,深得古玺的开合吞吐和吴昌硕印章苍莽雄浑的妙趣,呈现出一幅古朴雄奇、恬淡清新的抽象画面。

我们在一方小小的印章中,发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抽象空间,静止的印面,向我们展示出强有力的空间感受,不但是文字的空间,就是边框的残剥都是一个个空间的暗示和凸现。当我们读罢“九霄仙鹤又乘风”这方白文印玺后,同样会产生以上的感受。一枚印章创作过程中,冲刀与切刀、起刀与收刀、刀的力度与走向、刀法与章法,乃至刀角、刀刃、刀侧的锲入的痕迹,精细无遗地尽收眼底。

篆刻一刀一石镌刻成趣,以刀代笔、以刀达意,笔里的趣味与美感自然地流露出来,笔情由刀趣所致,篆体的笔意,布白的处理,赖于斯。印痕中的刀迹内涵,正是笔的趣味、力的显现。这种趣味是篆刻中最有意韵,最使人玩味长久的意趣,它成为篆刻形质精、气、神的有效载体。可以想见石质印章能一统天下三千年,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具有极大欣赏价值的石的内蕴与美感。


李瑞洪 画家、评论家,在艺海里荡起理论与实践的双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