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邢帆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对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展开了专项治理。小学、幼儿园一起抓,既不让幼儿园开展知识性教学课程,也要求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禁止以知识能力测试作为招生依据。
现在,很多幼儿园里,不但教加减法,甚至还教英语,做“奥数”训练。家长们“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但看的是孩子的秉性、习惯、性格、心智等,而不是记住了多少古诗词,能认几个字,会多难的“四则运算”。
教育部的通知实际上规定了幼儿园不能教什么,我们还要问,幼儿园应该教什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树苗不能一朝一夕就长成参天大树,“揠苗助长”很可能起反作用。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什么阶段学什么,不能只考虑长远的目标,还要顾及孩子的身心条件。这是一门严肃的学问。
德国有一个教育家,叫福禄贝尔,他最先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的看法是,儿童天性爱玩,幼儿园教育应该顺应这种天性,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为了让儿童能更好的成长发育,各国不断在幼儿园教育问题上思考、实践。
我国在2001年颁布了修订后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的内容详实全面,里面有一部分提到,一个人在孩童阶段应该得到全面的成长,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但任何一个领域都不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是要在顺应孩子天性的基础上,培养生活的基本能力。例如,语言方面的教育不追求认字个数,而只是希望孩子能正常的与别人交流,讲话时有礼貌。
尊重个人成长的规律,因时制宜,不扼杀孩子的天性,尽可能保证孩子能“自然”的成长,为人生下一阶段做好充分准备,才是好的幼儿园教育。
【编辑:符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