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高翔 李尔静 杨京 肖畅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这次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我们对此作出梳理和解读。
不要误读“稳”
这次会议总结了上半年经济,也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对上半年的判断是“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对当前经济运行的研判是“稳中有变”。
从“向好”到“有变”,很多舆论敏感地关注到这一表述变化。变的原因何在?是因为经济运行“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一般来说,一国经济运行,总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新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本国经济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这都是正常现象。会议作出“稳中有变”判断,是审时度势,作出的科学严谨判断。
梳理会议通稿发现,会议关于经济工作部分总共996字的表述中,一共出现了18个“稳”字。有一些解读,据此把“稳”视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关键词。这种认识并不准确,也不全面。
会议中,有一句话很关键,“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也就是说,虽然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很重要,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并没有变。
稳中求进,既要“稳”、也要“进”,稳是为了求进,不能脱离“求进”而谈“稳”。有效应对“稳中有变”,关键也在于坚持“稳中求进”。因此工作中特别要避免只顾“稳”而忽视了“求进”。
十八大以来,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个重要“法宝”,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好、把握好。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连续6个“稳”,尤其广受关注。6个“稳”,排序有先后,意涵不同。排第一位的,是“稳就业”。就业关乎人民生计,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面对问题和挑战,把“最大的民生”放在第一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冷暖始终是最大关切。“稳中求进”的中国,不会落下她的人民。
更要关注钱的流向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怎么表述,是人们观察宏观政策的两个“窗口”。因为这往往关系到钱的多少和钱的流向。
这次会议上,财政政策的表述是“积极”,货币政策是“稳健”。表述上看,与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基本保持了稳定性、连贯性。
但一些观察人士也注意到,这次会议,关于财政政策,提到“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关于货币政策,在流动性的表述上,从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流动性合理稳定”变为“流动性合理充裕”。再加上,年初以来,央行三次定向降准。于是,有些声音开始猜测,是不是要大水漫灌,以货币开闸放水来刺激经济。
这很可能是一种误读。第一,“充裕”的前提是“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前缀是“合理”;第二,不仅关注钱多钱少,更要关注钱的流向,也就是说,资金是否流向了该流的地方,没有流向不该流的地方。
在会议通稿中,提到了这样一些表述或领域,比如“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比如“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比如“确保工资、教育、社保等基本民生支出”“强化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等。
总的来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会精准施策、针对性强,不是放水漫灌。
保持战略定力
经济运行在一个长周期中,难免出现局部调整、波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认清大势、把握大局的前提下,灵活从容地应对。
面临新问题新挑战,面对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关键要保持战略定力,不为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这次会议提出,要推进改革开放,继续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再出发号角已吹响,无论面临何种问题和挑战,改革开放不会止步,坚定不移办好我们自己的事。
这次会议提出,要落实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举措,还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博览会,目前距离开幕已不到100天。这次会议提出,要精心办好。
这些都是我们既定的、要办的大事,要做的工作。既然是既定的、要做的,则不论外部怎么变化,会按原定计划、原有安排、原定节奏推进下去。这就是战略定力。
原标题为《解读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 稳中向好 稳中有变 稳中求进》
【编辑 高翔】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