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8日讯(记者周璐)3月28日,记者从马识途家人处获悉,革命家、作家、书法家马识途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8日晚7时25分去世,享年110岁。
马老生于1915年,重庆忠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不同的领导职务。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45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荣誉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名誉主席,四川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中国国际笔会中心理事等。
文坛巨匠马识途。
马老一生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巴蜀女杰》《魔窟十年》《沧桑十年》等,长篇纪实文学《在地下》,中篇小说《三战华园》《丹心》,短篇小说集《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作品。而让大众更多知晓的是他的《夜谭十记》的篇章被姜文改编为电影《让子弹飞》。
今年1月13日,马老迎来110岁生日。长江日报记者将马老60年前在武汉晚报连载《清江壮歌》的影印件制成水晶相框为马老祝寿。马老拿着放大镜认真地看着自己当年的作品说:“这是武汉的啊……”
马老查看武汉晚报1966年连载他的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影印件。
在为马老贺寿的《文坛巨匠马识途步入天寿之年,明日110岁》的报道中,长江日报记者回顾马老与湖北武汉的深厚感情。马老曾表示:“武汉,或者广义地说湖北,是我的第二故乡,甚至说是故乡,恐怕不算过分。”1981年11月28日《长江日报》江花副刊上刊发的马老创作的散文《追根》中,他写道:“我的根要追起来,就来自湖北。从我幼年醒事以来,父辈就老告诫我,并且拿出家谱来证明,我们的祖先是来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的。因此一提起湖北以及汉口这些词,就不免有故乡之情。”
马老在武汉参加革命和入党,他的文学之“根”也在湖北武汉,“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登载在1937年的一份湖北抗战青年杂志上……我写的许多人物,比如《老三姐》《一阵风》《小交通员》中的人物的影子,主要取自湖北的农村。可以说,要没有在湖北的革命斗争生活的‘源’,便没有我后来写小说的‘流’。饮水思源,我是不能忘怀在湖北的工作经历的”。
年逾百岁后,马老依然笔耕不辍,每天锻炼身体之余,坚持写作和阅读。107岁时马老还出版了新作《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和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
《文坛巨匠马识途步入天寿之年,明日110岁》报道刊发后,引发广大读者关注,很多读者回忆起当年追读武汉晚报连载马识途的长篇小说《清江壮歌》的感受,知名评论家樊星、杨彬撰文回顾马老作品对他们文学创作成长的影响,长江日报江花周刊还辟专版刊发了再现马老传奇一生的人物特写《人瑞清辉》。
【编辑: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