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欧洲古杂志上的节肢动物琥珀线条图。张巍巍供图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6日讯(记者陈智)当一个昆虫的狂热爱好者偶然“遇见”琥珀,他的研究范围便瞬间拓展至亿万年前。包裹着昆虫的琥珀如“时间胶囊”,完好保存了古老生命体,甚至毫发无损,让“自由”昆虫学者张巍巍兴奋不已。
日前,《凝固的时空:琥珀中的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一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巍巍介绍了琥珀中出现的无脊椎动物,并对脊椎动物、植物、菌类等其他琥珀内含物,以及世界各国的主要琥珀产地进行了解读。书中收录了作者的800多件虫珀藏品,2000多幅图片,用活泼的语言为生物爱好者打开了一扇窥探远古世界的窗口。
1880年欧洲古书上的波罗的海虫珀。张巍巍供图
琥珀的石化过程至少需要2000万年
在北欧民间传说中,琥珀是海神的女儿美人鱼为王子留下的眼泪。琥珀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张巍巍将这一变化过程概括为“树脂—柯巴脂—琥珀”。简单来说,琥珀是“树脂的化石”。
在已知的树脂化石中,除了一般的松、杉、柏等针叶树以外,常见的还有豆科等阔叶树。远古树木分泌出的树脂一滴一滴聚合成体,硬化形成柯巴脂。柯巴脂埋入泥土或沉积物中,经过漫长岁月石化形成琥珀。而这一石化过程至少需要2000万年。
现在,全世界已知的琥珀产地有100多个,每年还在发现新的挖掘点。波罗的海周边国家是琥珀的重要产地,沿岸渔民是最先发现琥珀的人,他们认为这些琥珀形成于海洋,因此称之为“海上的漂流物”。阳光般的色泽,加上神话色彩,北欧人认为它能驱除邪恶,于是将其制成护身符、扣子和挂珠。精明的地中海商人还开辟了一条“琥珀之路”,让产自北欧的琥珀成为古埃及和古罗马贵族们热衷的装饰品。
缅甸是世界上又一重要琥珀产地,缅甸琥珀是世界上唯一的硬琥珀品种。缅甸出产的琥珀颜色偏红,一般呈棕红色,以明净的樱桃红最为珍贵。早期记录显示,在一个世纪前,打耳洞并塞入由琥珀制成的耳烛,是克钦文化中女孩成年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缅甸螃蟹琥珀。贾晓收藏
“3D相机”让昆虫定格在肢体最舒展的刹那
当流动且富有粘性的树脂将周围活动的昆虫包裹进去,便形成了琥珀中最奇特的品种——虫珀。琥珀中的生物化石具有其他化石类型所无法比拟的特殊表现能力,在生物特征的结构和形态精细分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昆虫等小型节肢动物被树脂黏住后,通常会用力挣脱,这时,它们的肢体得到了最大程度地舒展。但这一举动往往是无助的,因为树脂的黏度很高,小型动物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性。张巍巍认为,这是我们在琥珀中看到的昆虫呈现完美姿态的原因。在挣扎中,昆虫的足和翅膀充分伸展,甚至像蠼螋这类昆虫,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展翅状态,而在琥珀中出现的频率却相对较高。
昆虫等小型节肢动物被树脂包裹的刹那,就像按下“3D相机”的快门,伪装、取食、交配、产卵、蜕皮……千奇百怪的昆虫姿势被瞬间定格并保存至今,连挣扎的痕迹都清晰可见。在书中呈现的一枚缅甸琥珀中,一只原本只有两对翅膀的脉翅目的鳞蛉,挣扎后留下了“4对翅”的痕迹。作者解释,“4对翅”应该是这只鳞蛉落入树脂的陷阱之后,用力扇动翅膀留下的。
北欧地区出土的2000多年前古罗马时代的琥珀珠子。张巍巍供图
多米尼加蓝珀,在灯光照射下呈现蓝色。张巍巍供图
中生代琥珀保留了罕见的恐龙遗物
琥珀中的化石除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以外,也包含了蜥蜴、青蛙、蝾螈、非鸟恐龙与古鸟类的羽毛、植物等。此外,远古的空气与水也常常被发现。
张巍巍认为,大量的化石证据与基因证据表明,恐龙并没有灭绝,鸟类就是恐龙,因此他将鸟类之外的恐龙称为“非鸟恐龙”。琥珀中的羽毛,为羽毛的演化模型提供了证据。
羽毛曾经是划分恐龙与鸟类的一道鸿沟。在过去20年间,古生物学家在我国东北部发现了许多小型兽脚类恐龙,他们身上都覆盖着毛状的原始羽毛或完全发育的飞羽。中生代的琥珀保留了这些罕见的恐龙遗物,最初的记录是来自加拿大的恐龙羽毛。缅甸琥珀也保存了大量的恐龙遗物,包括孤立的羽毛、反鸟类骨骼和非鸟恐龙。
书中收录了人类首次发现保存在琥珀中的非鸟恐龙,这一标本被研究人员称为“伊娃”。这块琥珀保存了一只幼龙尾部,其中包含了至少8枚尾椎,尾椎被三维的、具有微观细节的羽毛包围。这只非鸟恐龙的尾部长且灵活,羽毛沿着椎体有规律地分布。同时,这些羽毛并没有发达的羽轴,羽毛的分支结构表明,现代羽毛分支中最细小的两层——羽枝和羽小枝,在鸟类演化出羽轴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编辑李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