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成居民—— 红霞社区吴传明:“改革开放彻底改变我的生活”

激越四十年·洪山家庭印记 (二)

李兰梅(左)讲述老照片

曾经的红霞村,是烂泥巴路纵横的城郊接合部,村民住在自建的平房里,下雨就出行困难;经过城中村改造后,红霞村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标准化小区,由村民变社区居民的红霞村人,还开上了小车,生活步入新时代。

“你们年轻人想象不到从前的苦日子;如今改革开放40年了,我们老人衣食无忧,真的要感谢社会主义好。”74岁的吴传明是红霞社区一名普通居民,在修葺一新的两层“小洋楼”里,他以亲身经历讲述改革开放40年的沧海桑田。

高架桥取代了烂泥巴路

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

红霞社区为曾经的村民提供了不错的居住环境

位于洪山区最南端的红霞社区,东临黄家湖大学城,西靠青菱湖,东接京珠沪蓉高速,北连白沙洲大桥。鲜为人知的是,在城中村综合改造之前,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红霞社区“前身”红霞村是一派“田园风光”。

吴传明回忆,红霞村进行城中村改造之前,几乎都是“烂泥巴路”,下雨天出门就是一身泥,不仅没有便利的白沙洲大道高架桥,连硬化路面村里都少有;农民自建的瓦房横七竖八,缺乏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显得杂乱无章;猪圈、公共厕所、民居等杂处,日常生活没有品质可言……

2007年12月,红霞社区完成城中村综合改造,旧貌换新颜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改善了原城中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吴传明一家搬到了窗明几净的两层小别墅,面积有180多平方米;自来水取代了井水,不再担心水质好坏;天然气管道通到家家户户,不再使用柴火老灶;小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附近的青菱湖与黄家湖绿道整修一新,都是健身锻炼的好去处。

“可以说,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以后,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吃公分粮发展到吃商品粮;2007年城中村综合改造,又让我们生活迈向一个新台阶,从农民变成了居民;附近的黄家湖大学城修建后,整个片区的路修好了,就业机会也更多了,年轻人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吴传明表示。

如今,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于2019年在武汉举办,运动员村修建在黄家湖畔,与红霞社区毗邻。社区居民又有了新盼头,“道路、绿化肯定会越来越好,将来军运会场馆还能免费开放”。

从在家务农到自主创业

三代人职业折射社会变迁

都说“子承父业”,但吴传明一家三代人的职业截然不同,与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革同频共轨,称得上是时代变化的注脚。据悉,74岁的吴传明一辈子务农,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儿子吴益成在一家物业公司任职经理,收入颇丰;媳妇李兰梅在红霞社区任职社区专干,上班又近又方便;孙子吴松则创办了武汉梧松装饰设计工作室,是创业大军中的佼佼者。

早年为补贴家用,吴传明吃过不少苦。他与村里其他四五个青壮年一起,骑自行车把藕、豆角、篙芭拖到汉口满春集贸市场贩卖。由于路途遥远,吴传明往往得零点出发,骑行2小时才能到。自行车载重有限,吴传明最多拖运200斤蔬菜。即便如此,吴传明返回红霞时已到第二天中午。

如今,社区为老人办理了社保与医保,吴传明每月有近2000元养老金,年底还有2-3万元的集体分红,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养老生活。“我是闲不住的人,在家门口侍花弄草,还经常与其他爹爹一起旅游,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重庆、海南、云南我都去过。”吴传明表示,自己“脑袋比年轻人还灵光”,在外旅游不仅会坐高铁动车,还能“老马识途”,不会迷路。

儿子吴益成则是励志典范,从月薪800元的普通保安做起,凭借勤劳双手和较真精神,一步步做到了管理层,如今已是物业公司的经理,月收入也突破五位数。

孙子吴松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创办武汉梧松装饰设计工作室,运营情况良好,聘用了4名员工,月收入也达到了3万元上下。如今,工作室蒸蒸日上,吴松正准备大展拳脚。

“家庭和睦,收入稳定,生活便捷,我已经非常满足了。这四十年的生活变化,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李兰梅表示。

策划:廖红艳 李琼

撰文:龙京 桂婷 程啸 贾玉婷 张芹

(作者:龙京 桂婷 程啸 贾玉婷 张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