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慕名利近30年,他留下十个字惊天动地!这张纸条值得国家博物馆收藏!

昨天,你的朋友圈一定

被一则消息刷屏了

9月14日

56岁的中国地质大学

知名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

30年来,他全身心地投入科研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不能言语的弥留之际

躺在 ICU病床上的他颤抖着写下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10 个大字



李德威的感人事迹

引发了网友热烈讨论

@风吹摇:对不起,我是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您。

@Ammon_也跟我抢:看着这颤抖的字迹,喉咙却被千言万语堵住了。

@世间缘法:看到他的临终遗言,瞬间被感动!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共和国的脊梁!这才是真正的明星!

@这就是我:“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样的科学家真正让人崇敬!

吁请国家博物馆收藏李德威教授临终纸条

铭记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英雄

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如此深情地赞颂中国科学家。李德威教授就是这样的人。

他心系家国,干惊天动地事。为了重大科学理论创新,他勇敢挑战“板块构造假说”;为给国家寻找新的清洁能源,他探索地下深埋的热动能;被汶川大地震中人民的罹难刺痛,他自费研究地震机理和预测。穷尽了一生心力,他奉献于造福人民、使中国强起来的伟大事业,“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淡泊名利,甘做隐姓埋名人。他跟板块较劲、跟地震较劲,唯独不把自己的“前途”当回事。他常年奔波在地质一线,足迹踏遍青藏高原,而把论文和职称放在一边,把帽子、头衔和个人名利放在一边,不务虚名,不搞花架子。

这样的人,是今天的民族英雄,是真正的中国脊梁,是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英雄。

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像李德威这样的科学家的心血;民族复兴这场奋斗征程和精神跋涉,需要无数像李德威这样的人。

道路需要标记,以砥砺奋进,让国家和民族铭记。历史需要铭牌,这不是要人为制作,而是需要一个个真英雄,彪炳未来。李德威的临终纸条,是科学报国的崇高表达,是复兴道路上的精神物证,是为中国强起来不懈奋斗的生命浓缩,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今天的又一次书写。

我们吁请国家博物馆收藏这张纸条,以国家的名义,铭记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英雄。以这种价值确认的仪式,向一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自觉,向民族复兴道路上这一种昂扬、坚韧和深沉的力量,致以国家最高的敬意和尊崇。

我们也吁请同胞们记住李德威,记住这种力量,它将激励我们为民族复兴而奋勇前行。我们吁请历史记住这种力量,它标记了这个奋斗的时代、逐梦的时代、伟大的时代。

他一直在干着这些惊天动地的事

为“10个字”走了近30年

作为地质科学家,李德威教授的研究足迹遍布青藏高原。



李德威青藏高原雪山上的掠影

从羌塘到喜马拉雅,从喜马拉雅到可可西里,从可可西里到阿尔金山,从阿尔金山到阿里班公错,从阿里班公错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从雅江大拐弯到川西龙门山,从龙门山到滇东南红河……从1990年开始,近30年,李德威马不停蹄。



1992年,李德威提出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系统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2011年以来,李德威相继提出取热减灾减排,地热能综合分类,干热岩地热能成因,干热岩地热能资源量勘查与评价方法,干热岩地热能选区准则,热流体关联资源、能源、灾害、环境、工程稳定性联勘共探新思路等,为我国地热界增添了新的理论思想,探索出新的技术方向。

用创新理论研究固热能

打出了“中国东部第一井”



当雄羊八井温泉喷气

随着对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开始用创新的理论研究固热能(地球物质发生固态流变的热能)。李德威科研团队通过重点研究南海、雷琼裂谷及周边的固热能热源,查明了雷琼裂谷南侧的固热能分布规律。



2018 年 3 月完成中国东部第一口干热岩开发试验井

据介绍,干热岩是地热能中最具开发潜力的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利用率是光伏发电的5.2倍、风力发电的3.5倍,在获取地热能的同时还可降低地震及相关灾害的强度,是继光伏、风电之后又一个全球追逐的新能源热点。

今年3月在海南琼北打出了“中国东部第一井”,为我国固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成功背后,他过着不慕名利的生活

别人发论文评职称

他却固执地创建科学理论



2018 年5月4-6日 在海南澄迈主持召开“干热岩选区、勘探和开发学术研讨会”

经过多年实地调查,1992年,李德威提出了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一举打破“板块构造假说”,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完整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现象。此后,他还初步形成了一套以青藏高原为基地的地学理论系统。



在李德威刚提出“层流构造假说”的时候,有很多人私下议论,“一个教授,不把心思放在SCI论文上,却固执地搞什么科学理论创新。”甚至认为其理论是“天方夜谭”,但他从不在乎别人的议论,更不愿随波逐流。

搞科研犹如上瘾

总是忘了吃饭休息



5·12 汶川地震灾区慰问

尹安教授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国际著名地质学家,他曾经和李德威教授有过合作,他说:“李德威教授对科学有无限的献身精神,看不见一点点现代人常有的功利行为。”



5·12 汶川地震实地考察

李德威教授的2013届研究生、现在南京工作的史洪峰说:“近两年,李老师在海南搞研究。我有时看到李老师凌晨两三点QQ还在线,给他发消息,他总是第一时间回复。李老师搞科研犹如上瘾,真到了忘我的境界,总是忘了按时吃饭和休息。”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我们吁请国家博物馆

收藏这张他的临终纸条

铭记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英雄!

【编辑:符樱】


(作者:杨佳峰 黄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