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札记• // 汉初的和亲政策

文/曾纪鑫

2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即刘邦打败项羽、登基称帝第二年冬天,他挟统一中原之余威,亲率大军三十二万北征匈奴。刘邦势在必得,而匈奴汗国单于栾提冒顿也不是一个好惹的角色。为夺取王位,他可以毫不留情地射杀自己的亲生父亲头曼单于,“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凶悍狡诈,藏其精兵,以羸弱之兵与刘邦对阵。适逢隆冬,天寒地冻,汉军士卒十分之二三冻掉手指。两军相遇,冒顿佯装败走,引诱汉兵。刘邦不知是计,以为匈奴溃退,亲率骑兵追击。先至平城,步兵继后。此时,冒顿倾尽匈奴所有精锐力量——四十万骑兵回师反戈,将刘邦围困在白登山。汉军步、骑分为两处,一时难以救援。刘邦被困七天七夜,多次组织兵力突围,未获成功。穷途末路之际,在谋士陈平的建议下,只好暗中派人贿赂冒顿王后阏氏。阏氏收了厚礼,对冒顿道:“两国君主,不可互相围困。平城乃汉人地盘,以匈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哪怕攻下来,也不能长期居住。并且汉人君王也有神灵保佑,请单于明察。”冒顿对阏氏宠爱有加,加之与王黄、赵王赵利约定会师,日子到了他们却爽约没来,担心赵王与汉王另有计谋。也就对一个城角网开一面。刘邦乘着大雾从解围的城角直出,这才解了白登之围,免除了一场灭顶之灾。

    汉高祖返回长安,单于冒顿仍不断袭扰北方边境。刘邦深感忧虑,便向大臣刘敬问计。

    刘敬齐国人,本姓娄,他可是一个了不得的角色,在汉初发挥过重要作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娄敬征兵戍守陇西,从山东路过洛阳时,通过同乡虞将军的关系求见刘邦。他向刘邦建议迁都,从洛阳迁往关中(陕西中部)。他从地理位置、天下形势等方面入手,认为关中可“扼天下之亢而附其背也”,竟将刘邦给打动了。刘邦征求大臣意见,他们多为山东(崤山之东)人,不愿西行;再问张良,张良一番分析比较,认为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终于坚定了刘邦的决心,当即“驾车西,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号“奉春君”,赐刘姓。皇上赐姓,自然是莫大的荣耀,从此以后,娄敬便改叫“刘敬”了。

    刘邦亲率大军北征匈奴时,刘敬随行。冒顿藏匿精兵,刘邦所见,全是残兵弱旅、衰牛老马,十多次派遣使节打探虚实,他们回报,都说“匈奴可击”。刘邦仍不放心,又派刘敬前往匈奴了解详情。没等刘敬回报,刘邦认为机不可失,下令北进逐击,大军越过句注山。这时,刘敬返回,劝说刘邦,说他眼中所见,虽然也是羸弱残卒,但认为冒顿的用意甚为明显,提前埋伏精兵,以弱旅引诱汉军中计,“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汉兵正在推进,刘邦担心军心动摇,闻言大怒,骂过一通,又将他给关了起来,拘禁在广武(山西代县)。结果刘邦遭到围困,惨败而回,路过广武时,特赦刘敬,封他二千户,升为关内侯,号“建信侯”。

    刘敬是一个颇有远见的政治家、谋略家,他认为对付冒顿,天下初定,需要休养生息,难用武力将其征服,也不可能用仁义的观念将其说服。他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将目光放在未来,使匈奴子孙臣服。可是,我担心陛下难以做到。”刘邦道:“什么法子,说出来我听听。”于是,刘敬不失时机地献上“和亲”之策:“陛下如果能将嫡长公主(鲁元公主)嫁给冒顿,送上一份厚重大礼,冒顿定将她立为阏氏(皇后),所生儿子必为太子。冒顿在,他是陛下女婿;若死,则外孙立为单于,哪有外孙对外祖父抗礼不遵?这样一来,不必经过战争,就可使匈奴臣服。”刘邦回道:“好!”但是,当他下令将鲁元公主嫁往匈奴之时,皇后吕雉日夜哭泣求告:“我只生了一儿(太子刘盈)一女,为何将她弃往匈奴?”汉高祖心软,只好作罢。

    尽管如此,刘邦认为和亲确属良策,不愿放弃,便采取了一点变通手段。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刘邦物色到一位民女,取名“长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为妻。并派刘敬护送,前往匈奴缔结和亲盟约。

    刘敬完成和亲使命返回长安复命,据沿途所见,关中虽然土地肥饶,但战乱之后一片荒凉,于是向刘邦建议移民——将六国王族后裔、豪杰名士迁徙关中,天下太平时可抵御胡人,诸侯一旦有变,则用于东伐。刘邦采纳,强制移民十多万充实关中。

    刘敬的迁都、和亲、移民建议,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历史将他给忽略乃至遗忘了。

以和亲代替争战,不过中原王朝武力处于劣势时的一种权宜缓兵之计。矛盾的最终解决,靠的是实力。此后,汉人与匈奴,随着双方力量强弱的不断变化,相互间的争斗与交往也呈现出此消彼长、时战时和、反反复复的局面。直到汉武帝多次大规模出击,使得匈奴元气大伤,对中原的威胁基本解除,汉匈关系才发生根本逆转,匈奴由被动和亲转为主动请求和亲。

曾纪鑫

曾纪鑫 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出版专著二十多部。【编辑:袁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