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找警察,最好别取笑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网上近期有一个“暴雨梨花式”报警的说法,指市民因小事找警方帮忙处置。南京一位女大学生因为一只老鼠被粘在粘鼠板上,向当地警方报警;此前同样是南京市,一女大学生坐公交坐到终点,而且是末班车,在打出租车无果情况下选择报警,警方用警车将其送回学校。

对这两位女生的做法,网上多是嘲笑的声音,指她们浪费警力。媒体安上的“‘暴雨梨花式’报警”的说法,本身也说明了相关报道的态度,意谓报警者小题大作。一些评论则呼吁“善用警力”,让警察有更多精力去处理紧急情况。

警力和警方处警能力的确是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用在一些小事、特别是居民可以自己处理的事情上,舆论有些说法,也属正常。这里可能涉及一个什么样的事才适宜找警方处置的标准问题。自然,突发人身、财产被侵害的安全事件,符合报警条件。近日某航空公司工作人员被乘客用手机打脸,有人也许愿意忍了,但其同事选择报警。还有就是,居民觉得自己处理不了的、又可能关乎生命、财产、健康的日常事务,也可能选择报警。

但在后一类事情上,社会上实际存在意见分歧,而且争议很大。现在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批评报警者自己无能或者“装”,将自己的私人事务甩锅给警方;一种是认为报警者本可以选择商业服务机构,或者找亲戚朋友帮忙解决。

无论如何,我们不要忘了,“有事找警察”,这是公安部门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公安部消防局曾公开承诺提供山地遇险、摘马蜂窝等社会救助服务。承诺不是说客气话,就要说到做到。

为人民排忧解难,也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如果说能够找商业机构解决的都找商业机构解决,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事情是商业机构不能解决的呢?

当然常识告诉我们,的确不能什么事都报警,鸡毛蒜皮的事都找警察,警力是稀缺资源,这是显见的事实,凡事都找警察,一定会出现警力资源配置不当的问题。但我们也要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心里有谱的。

从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公共生活传统来看,中国人找警察并不算多,很多时候很多事该找警察而不找。在一些国家,居民出门可能通知警察到住宅周边加强巡察,甚至有失恋找警察求助的“状况”。这不是要提倡大家凡事找警察,而是说,凭着内心的判断,在自己无助时选择报警,不算浪费警力。

【编辑:符樱】

(作者:杨于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