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版”金庸设计风格影响此后大批武侠小说

长江日报融媒体10月31日讯(记者李煦)1994年发生的三件事堪称金庸小说研究史上里程碑事件。那一年,三联书店推出“金庸作品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王一川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将金庸排在第四位,北京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法学教授。几乎就是在一夜之间,金庸小说从主流文化眼中的雕虫小技乃至洪水猛兽突然步入了学术的神圣殿堂。

这其中,三联书店出版的金庸作品集发行了上千万册,是对社会大众影响最大的事件。《三联生活周刊》李菁翻查多种档案史料,走访各方当事人,深度挖掘了这一文化事件全过程,31日,长江日报记者联系上了李菁,听她讲述了其中内情。

金庸作品曾长期被列为“污染源”

1980年10月广州《武侠》杂志首次连载了《射雕英雄传》,标志着金庸第一次正式进入大陆读者的视野。

但是长期以来,金庸作品一直被排斥在主流出版阵地之外。正规出版渠道的阻塞,使得金庸小说盗版盛行。许多版本粗制滥造,错讹百出;还有人以“金庸新著”“金庸巨著”“全庸著”等恶劣手法盗用、化用金庸的名字。

1986年《中国》第8期上刊登了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的《读金庸》一文。他认为:“金庸小说所包含的历史的、社会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当代的侠义小说家中是极为突出极为罕见的。”在文末赞同把关于研究金庸小说的学问叫做“金学”。

此时,金庸小说已经进入三联书店的视野。

三联为什么出版金庸作品?它是一流的,但也有现金流的考虑

“1988年,我们非常想出金庸作品”,三联书店老领导沈昌文是一个标准的金庸迷,他想方设法与金庸方面接洽上,并在香港与金庸见面,双方有了大概的出版意向,但是因其他原因这一意向流产。

1991年,另一位著名的三联书店领导董秀玉,再次向金庸提议由三联来出版他的小说,金庸很痛快地答应了。

金庸为三联版写的序中,很温情地追述了他与老“三联”的缘分:“小学时代我得益最多、记忆最深的,是我爸爸和哥哥所购置的邹韬奋先生所撰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世界各地旅行记,以及他所主编的《生活周报》(新的和旧的)。在童年时代,我已深受邹先生和生活书店之惠。生活书店是三联书店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三联书店独家出版中国大陆地区的简体字本,我不但感到欣慰,回忆昔日,心中充满了温馨之意。” 

但是董秀玉回忆,对出版金庸作品之事,她自己也有思想斗争:“武侠小说的名声不太好,……虽然我自己喜欢读金庸的书,也很想把他的书引进来,但是我也一直在考虑三联的品牌究竟适合不适合做金庸。我后来慢慢形成了一个观念,我们的书应该分层次:既有比较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有中等的知识读物和大众读物,我们不能只做宝塔尖上的那一点点。但是不论哪个层面,我们都要做一流的。金庸是以武侠小说而出名,但本质上是一流的文学作品,是可以进文学殿堂的,想透了这一点,就没有问题。” 

董秀玉决定“做”金庸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现金流考虑,“因为我在香港摸爬滚打了几年,对现金流已经有所重视,而当时国内出版界对它还没有什么概念”,1992年,三联全年销售的总码洋才711万,每年向外借钱度日。金庸一套36本,光这一套书每年的现金流可达几千万。”虽然由于合作方式的原因,金庸小说给三联的实际利益并不像外面所说的那么大,但仍然是很重要的。

“三联版”金庸热销千万册,设计风格影响此后大批武侠小说

1993年3月29日,三联书店与金庸方面签订出版合同。三联上上下下对这套书都很重视,也很下了一番功夫。

就以封面设计为例,此前香港、台湾的版本,大量选用宋元明清以及现当代国画大师的作品。出于印刷成本以及读者购买力的考虑,三联版仅保留扉页的古雅印章,但还是向故宫博物院买了一些藏画的胶片,以整齐划一的古典山水画作为三联版“金庸作品集”的封面设计,比如《康熙南巡图》就用于《鹿鼎记》的封面。“三联版”的金庸作品集影响了此后一大批武侠小说的设计,基本上都模仿并沿袭了这一风格。

1994年5月,三联版“金庸作品集”正式推出,甫一亮相,便立即赢得一片好评,被市场热捧,完全实现了与金庸签订的出版合约规定:前五年每年5万套,后三年每年4万套,算下来共一千多万册的销售量。1999年,三联书店又出了口袋本5万套,2001年加印了6万套《笑傲江湖》。董秀玉回忆,代表金庸的代理是两个大会计,他们对账本很精通,到年底时,三联会打开仓库,请版权方面来审核销售情况,操作非常规范,对方也对三联的销售和账务以及诚信度都很满意。

从盗版流行踏入通俗文化经典殿堂,金庸作品的阅读文化嬗变

在三联书店的出版档案里,关于“金庸作品集”的卷宗里,还保留了数封读者的来信,其中有位年轻读者仔细地纠正了插图的一个错误。“有一节是杨过与黄药师分别从两旗杆跃下,书中有一插图,图中杨过断的是左手,而书中杨过断的是右手,此已是自相矛盾”。他还希望编辑们能转告给金庸先生——读者对这套作品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有人评论说:直到三联版金庸作品的出现,金庸小说才终于走向“文化精品”意义上的流行,它也喻示着金庸小说本身的价值转型,“即它已经从单纯的阅读和消费价值转变成经典文本才具有的收藏价值”。

金庸作品的阅读文化嬗变,是解密新时期大众文化生长史的一把钥匙。在这意义上,金庸武侠实乃市场化改革在通俗文化领域的体现。金庸作品从盗版流行直至踏入通俗文化经典的殿堂,正是市场化改革最终成为主流话语的真实表现。

  【编辑:朱艳琳】


(作者:李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