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看视频↑↑↑↑↑
俄罗斯人Valery Spiridonov将是世界上首位接受“换头”手术者
备受争议的“头移植”手术又有了最新消息:据澎湃新闻编译的英国《每日邮报》11月17日报道,意大利神经学家塞尔焦·卡纳韦罗当天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而手术地点正是中国。卡纳韦罗说,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任晓平教授参与指导了这次手术。11月19日,科技日报记者赶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向任晓平教授当面求证。
“我们做了原创性、始发性的研究”
“手术是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做的。”任晓平对记者说,“经过长达约18小时的手术,我和团队成功将一具尸体的头与另一具尸体的脊椎、血管及神经接驳。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有关本次头移植相关的数据、过程和结果将在美国学术杂志《SNI(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上发表,届时关于手术的全部详细过程都会刊登在上面。”
怎么证明这个手术是成功的?
任晓平回答:“既然学术杂志会刊发论文,就证明手术做得有学术价值。此前没有人提出过怎么做,但我们提出来了,包括怎么切,神经怎么处理,血管和肌肉怎么处理,在哪做,为什么这么做等等,这就是我们的成果。”
“这个手术太重要了,我们做了原创性、始发性的研究。有人认为这会是医学领域上的一块里程碑。比如中枢神经再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突破的障碍,这方面研究全世界一直停滞不前。”任晓平强调,“人类医学史上头移植史无前例。手术要解决如何解剖、各个组织如何修复重建、怎么做才能保证术后功能得到最大恢复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的手术对这些方面做了一个详细的描述和创新性的设计。”
遗体头移植的成功是否代表着头移植手术可在活体上施行?
任晓平表示,活体的成功率要做了以后才能知道,临床前设计的方案之后也会不断改进。
另一种声音:“遗体手术”仅可视为解剖学研究
“这次所谓的头颅移植手术是在遗体上进行的,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手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胡永生教授则认为,“手术应该是指在活体上进行的操作,在遗体上进行的实际是解剖或解剖学研究。”
胡永生介绍,当前的医学技术完全可以做到血管、神经、肌肉、骨骼的重建吻合,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离断后的脊髓如何能够完美地做到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国际上还没有突破性的研究进展,“现在就谈什么活体头颅移植,实际上没有太多现实意义。”
“我认为应该先充分地进行动物实验,手术技术和神经再生方法得到充分证实后再考虑人体实验,这样才是对病人真正负责任的做法,也更加符合医学伦理。”胡永生说,“将来,头颅移植完全有可能成为现实,但现在还差得太远太远。”
尽管对活体头颅移植持谨慎乐观态度,但胡永生也认为,17日公布的这个解剖学研究可以被看做是对真正的“换头实验”的前期实践。“它的顺利实施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而人类距离真正实现活人头部的移植还有很远的距离。”
头颅移植后“你”到底是谁?
“遗体头颅移植手术成功”的消息传来的同时,“换头术”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也再次引发热议。
胡永生就指出,即使将来头颅移植在科学技术层面上完全可行了,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如何解决?头颅移植后“你”到底是谁?他认为,目前对于头颅移植手术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避免浮躁浮夸,科学探索有意义,过度宣传无益处。
对此,任晓平表示,人类的医学发展史就是在一个个争议中发展过来的,1953年第一例肾脏移植手术,当时学术界、社会上都批评不应该做,人应该正常死亡,旁人不能改变这个历程。第一例心脏移植也如此,甚至都有民众递诉状,认为医生不合理、不合法、大逆不道。20年前他到美国参与的手移植手术去年也被列入了美国医保法案。他说,新事物都会有争议,有争议才会有完善。
“作为医生这是我的使命,伦理最基本的要素是生命、生存,没有生命和生存无法谈伦理。医学伦理学是为了治病救人。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人们大可以去规范它,讨论它,但是不能阻碍它,历史证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碍。”任晓平说。(记者 李丽云李颖 张道林)、
链接
据《新闻周刊》报道,世界上首例换头手术准备实施了。提出做换头手术的是一位名叫塞尔吉奥·卡纳维洛的意大利顶尖的神经科医生。他宣布,已经准备好在2017年底为一位自幼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俄罗斯人进行“换头术”。据悉,这台手术大约要持续36小时,花费1400万英镑(约1亿3千万人民币),并且有包括外科医生,护士,动物脑移植手术医师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工程师在内的150人参与。转自:海外网
在这项手术的进行过程中,这位名叫瓦莱里的志愿者的头部将会被冷却至12摄氏度,并从身体顶端切除,随后与脑死亡逝者的捐献遗体相连。手术完成后,瓦莱里将会被置入医学诱引的3-4周昏迷状态中,期间医生将会不断刺激他的脊髓神经重新连接并开始运转。
接受手术实验的俄罗斯人瓦莱里深受轮椅行动和日常生活不便之苦,31岁的他宁愿冒着风险极高失去生命的危险,也要为提高自己目前的生活质量而奋力一搏。当他醒来时,他将会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帮助下逐渐恢复日常生活。
卡纳维洛的手术将包含两个手术团队,一方负责瓦莱里的头部,一方负责捐献者的身体。他们将在手术进程中协力缝接肌肉和血管。
医生分别来自中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卡纳韦罗说:“第一支团队的成员是中国人,手术将在中国进行。”他招募的医生分别来自中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卡纳韦罗还说,操作换头手术的技术已经有了,所需要的就是道德批准和资金支持。
1954年,前苏联曾有医生尝试给狗换头,但是没有成功。1970年,美国医生罗伯特?怀特曾给一个猴子换头。不过,换头之后,猴子颈部以下瘫痪,并且很快死去。
卡纳韦罗说:“多年以前,我也想做大脑移植。但是我意识到,把那么多血管结构连接起来会非常困难。但是,从外科手术角度来说,头部移植就容易得多。”卡纳韦罗认为,换头手术能够让人摆脱不够健全的身体,改善生活质量。
手术需要选取一个脑死亡者的尸体,以及接受手术的患者的头部,将两者连接起来。手术需要限定在12摄氏度的环境中进行,以防细胞因为缺氧而死。卡纳韦罗说:“这就争取了足够时间,能够把两个颈部周围的组织剪断,再用纤细的导管把主要的血管连接起来。”
卡纳韦罗还表示,为了减小手术创伤,他将采用锋利的纳米刀切割脊髓,再用聚乙二醇进行连接。他说:“这种化学物质能促进细胞融合,刺激脊髓神经的生长,让头部和新的身体联系起来。干细胞在这里扮演者关键角色。”
肌肉、血管连上,手术完成之后,接受换头手术的患者需要昏迷几个星期,留出时间,让颈部连接处生长、加固。患者一旦醒过来,“立刻就能移动,面部有知觉,甚至连说话的声音都不会变”。卡纳韦罗补充说,再紧密治疗一年之后,患者就能走路了。
换头手术在业界存在争议。有专家认为,以当前的技术来看,患者即便术后能存活下来,也面临着瘫痪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有专家表示,换头手术具备一定的理论依据。
延伸阅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