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政论片《必由之路》开播,首集就有好几个武汉的镜头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大型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11日晚8时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一集《历史之约》。这集从历史的维度出发,以近代中国为起点,展现中国人民如何在一次次摸索中,从命运谷底奋力崛起,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一路披荆斩棘,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前进方向

1840年的中国,腐朽衰败。帝国残阳下,经济落后,军备废弛。而英国却借助工业革命的浪潮,跃升为世界头号强国,面对它,大清国不堪一击。鸦片战争持续两年,止于《南京条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自此开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18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被侵占,中国成为列强瓜分蚕食的猎物。民族危亡,中华沦落,中国向何处去?曙光从何处来?

一个多世纪后,回望这段艰辛的探索,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揭示出现实演进中蕴含的深刻历史逻辑。

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洛拖集团生产的无人驾驶拖拉机,60年前,从这里驶出去的拖拉机给数千年原始耕作的中国农民,带去了现代化的曙光

把马克思主义写在旗帜上,中国共产党开启了20世纪中国社会最伟大革命的序幕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启了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崭新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开启了20世纪中国社会最伟大革命的序幕。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学习苏俄,试图复制十月革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中国,这样的道路,最终走入死胡同。

1927年,崇山峻岭中走来了年轻的毛委员;崎岖坎坷的羊肠小道上,蹚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法宝之一,是调查研究。“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出自毛泽东著作《调查工作》,后来改为《反对本本主义》。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井冈山出发,一路披荆斩棘,走过瑞金,走过遵义,爬雪山过草地,来到延安。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人一边战斗,一边思考,井冈山时期的思想轮廓,在这一时期丰满起来。

《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一部部光辉著作,一座座思想丰碑。

1942年早春,一场思想上的“解冻”运动拉开帷幕。在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之前,通过整顿学风、整顿党风、整顿文风,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破除了将苏共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正确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凝聚全民族力量坚决抗战,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

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人心向背,决定了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摧枯拉朽之势,以少胜多,夺取了全面彻底的胜利。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掌声,持续了五分多钟。十天后的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饱经苦难的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

新生的人民政权唤醒了巨大的生产力,肩挑背扛恢复国民经济

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新中国,国民经济严重衰退,农业减产,工厂倒闭,交通梗阻,物资奇缺,物价飞涨,失业众多。国产汽车为零,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百业凋零,百废待兴。

今天,行驶在成渝高铁线上的高速列车,最高时速达到了300公里。从成都到重庆,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成渝铁路,规划于清末,孙中山先生也曾经构想过宏伟的铁路建设蓝图。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40多年过去,成渝铁路还只是地图上一条虚线。

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开工,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全线贯通。成渝铁路修建者熊明珍回忆,一根轨道一两吨,车子运到,都是人工从车上抬下来。

新生的人民政权唤醒了巨大的生产力。仅仅3年,新中国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恢复了国民经济。在农村,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7亿亩土地和生产资料,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翻身解放。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基本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们把它简称为“一化三改”。

与此同时,共和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全面编制。156个重点工程启动,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开始探索现代工业强国之路。

1956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建立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人民的欢呼声中,中国迈进社会主义门槛。

这一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尽快地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激活了中国人的群体能量。中国,告别半殖民地半封建向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进发;中国人,精神上由颓废消沉的被动不断转向独立自主、积极有为。王进喜、时传祥、雷锋、草原英雄小姐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在1959年写下的诗句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咏赞。

国际交往空间打开,“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再度响起

1971年4月13日,首都体育馆,受邀访华的美国乒乓球队,和中国运动员进行了一场友谊赛。小小乒乓球,打开了封闭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大门。

10个月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布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国际交往的空间,一步步打开。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当20世纪70年代即将结束时,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已经探索了近30年,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下一站。

此时,世界正在拥抱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人民还不能实现温饱。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再度响起。新的课题,又一次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

数次对准武汉《历史之约》镜头

长江日报记者统计发现,时长56分钟的《历史之约》数次将镜头对准武汉。其中主要的有:

在专题片约32分钟时,讲述完“一五”计划提前一年多完成,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架飞机、第一辆卡车,一个个第一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内容后,配合着“新中国白手起家,迅速刷新了国家的面貌”的解说词,画面中,一辆吐着白烟的火车行进在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轨道,桥上挂着“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等字样的横幅,随后镜头拉起,武汉长江大桥跨越长江天堑,一架飞机从桥上飞过。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伴随着1956年6月毛泽东在畅游长江的画面,武汉镜头又一次出现在专题片中,这是大约40分钟时,画面中伟人在武汉畅游长江,远处,武汉长江大桥轮廓初现。解说词称,“诗人的浪漫充盈国家的建设热潮”。

本版文图均据央视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周建华 张偲

【编辑:祝洁】

(作者:周建华 张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