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七堵”一路退至“四十开外”,“数据大脑”助武汉疏堵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30日讯( 记者魏娜)11月30日是市民严汉昌老父亲的祭日,近10年来,他每年的这一天都要去黄陂祭扫,过去从光谷开车到黄陂弓长湾最少也要2个半小时。但今年,他早上10时出发,从东湖隧道走二环线过汉口,上了岱黄高速后走川龙大道,不到40分钟就到了墓地,11时15分,他已经踏上了返程。

严先生明显地感受到:武汉这两年真的畅通多了。

根据高德地图公共交通报告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武汉市拥堵排名由第7降到第13,再到第17,2017年第三季度,武汉又加速退至42名,实现“三年降”。同时,市区全天平均车速由2015年的23.09公里/小时,提高到现在的28.19公里/小时。

降与提高的背后,是武汉的交通指挥,从“人工大脑”变为“数据大脑”。

交通诱导系统受众用户近500万,位居全国第一

对武汉车主张肖来说,每天是否开车出行曾是她的艰难选择。2015年底开始,她下载了“易行江城”APP,定制了“出行导航”免费服务。现在,每天早上上班前,APP都会自动推送一条最快的上班线路,开车在路上时,如果遇前方拥堵,手机会及时语音提醒她绕行。在“易行江城”的帮助下,张肖上班的路好走多了。

张肖所用的“易行江城”是武汉交管部门与阿里高德等互联网公司,共同打造的大数据平台。

过去,武汉的交通数据主要通过卡口、地磁装置采集,点位少、实效滞后,如今,武汉的交通数据通过多家大数据平台众包的方式,采集、分析和应用,数据量倍增,并实现了数据的海量关联。

一旦路面发生交通事故致使拥堵,只要6分钟内车辆排队长度达600米,武汉交警指挥中心会第一时间得到系统“报警”,这一实时预警信息不仅推送给排堵的交警,还会推送至各个数据终端,包括手机用户。

目前,武汉交通数据每2分钟刷新一次,通过网络、手机APP、路面LED诱导屏等多渠道实时发布,准确率达95%,系统受众用户近500万,位居全国第一,且随着用户的增加,准确率不断提高。

“把高德地图基于手机用户位置信息等数据,与交管部门提供的交通管制、临时封闭道路、122报堵警情等数据进行融合,再通过大数据研判,形成公众出行需要的路况信息,进而计算出到达目的地的里程、时间。”武汉市公安局交管局科研处民警方洋介绍说。

正是这样的精确引导,让市民出行体验明显提升。

每天2亿余条出行数据为治堵做决策参考

武汉主动拥抱互联网,先后与阿里巴巴、腾讯、华为、高德、滴滴等互联网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了一套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每天,高德、滴滴等地图采集的各类出行数据达2亿多条,与武汉公安交管部门提供的交通管制、临时封闭道路、122报堵警情等数据“强强联合”,形成了“大数据池”,立体绘就了武汉市人、车、路之间的网络,为交通管理部门保畅通、治拥堵提供了参考决策。

今年初,交管大数据显示,在早晚高峰期间、车流量较大时,武汉市解放大道青年路、武胜路片区易出现拥堵,特别是青年路航空路高架和江汉一桥往青年路方向易出现拥堵,也极易发生擦碰的交通事故。

武汉市交管局会同交通研究院、辖区大队实地进行勘察。发现出现拥堵的原因在于两个“瓶颈”,一是航空路立交两个方向的车道到转盘处汇聚成一股车道,形成瓶颈;二是京汉大道路口6股车道变4股车道,形成瓶颈。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交通大数据平台提取到的交通流量,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不同交通组织方案的效果,进行仿真评估。

最终决定,在航空路二层从新华路往宝丰路方向转盘入口设置交替放行的信号灯;在京汉大道武胜路路口的天桥上设置一组车道信号灯,对下桥车流和桥下车流在高峰时段交替放行。这个方案实施两个月来,该片区拥堵延时指数明显下降,事故报警率下降5成。

汉口火车站区域过去一直存在停车排队拥堵的状况,大家不知道哪儿有空余停车场,只能盲目排队等待。现在火车站周边几个停车场均已接入交通大数据平台的智慧停车系统,江汉区交通大队使用17块交通诱导屏,提前把前往火车站的市民引导至附近有车位的停车场,停车排队现象大幅减少,拥堵得到有效缓解。借助武汉交警打造的“数据大脑”,今年上半年,江汉辖区报堵警情同比下降56.63%。

武汉城市交通规划高级工程师杨凌云说,过去治堵靠经验、凭感觉,各种交通组织方案一遍遍试验;现在,武汉交警运用互联网+,整合各方面的交通数据,每一个治堵保畅方案都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大数据融合和应用,各种交通组织措施、交通管理勤务模式,有数据支撑,有科学依据,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治理效果越来越好。

【编辑李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