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流浪地球》是当之无愧的现象级作品,以美国电影工业的水准,讲述了中国内核的故事,但是也在舆论场引发了激烈争议,争议主要围绕着科学、文化和价值三个方面展开。
科学之争:地球可以被推走吗
科学界一般认为,再过一段时间,太阳是会出现问题的。这个“一段时间”,大约是几十亿年的样子。
到那时,地球怎么办呢,如果地球上还有文明的话?霍金等人都考虑过这个问题。《流浪地球》在这方面也做了功课,请来了中科院的科学家。
科学家一进门就说:“地球不可能被推走的,地球是推不走的。”
原因是,地球就像一个鸡蛋,里面是液体的,地壳占地球的比例跟鸡蛋壳是一样的,大压强推过去的话,根本撑不住。
导演郭帆:“老师别这样,这样项目就黄了,我们得假定它能够被推走。”
虽然做了功课,但是《流浪地球》上映后,还是有一些科学界的人写文章提出质疑。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篇,一是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许鹏写的《电影<流浪地球>里的科学常识错误》,有十几处之多;二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雷奕安写的,找了69处漏洞,其中科学方面有48处。
他们一致认为的、比较大的问题包括:
——按照电影设定和动量守恒原理,“行星发动机”需要燃烧的物质已经超过了地壳一大半;
——靠一瓶酒不大可能烧掉一台超级计算机;
——靠电影里那点能量也不大可能点燃木星。
此外美国有个影评人也说,在零下80℃的地表,车辆不可能用橡胶轮胎。
有些讨论其实已经进入科普范畴。比如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指出,地球停止自转后,很可能会导致板块坍缩,并引发全球地震和海啸,地面不会有像电影中一样呈现的完整建筑物,行星发动机很难存在,人类到那时也很难居住在地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也写了文章《在流浪地球中炸掉木星,我还有更好的办法》。
【记者点评】
这些科学争议既有趣又无趣。有趣是因为真的有知识含量,如果就某些问题深入钻研下去,还可能有所收获;无趣是因为电影毕竟是“讲故事”,看电影的时候如果想这些,难免“出戏”。而且按照这些标准,不要说那些“超级英雄”电影,就是《星际穿越》《阿凡达》《盗梦空间》等大片,也有不少瑕疵。
不过,“理工男”表达喜爱的方式可能就是这样——花时间找问题,一条条列出来。北大雷奕安的文章开头还特别说了,“影片整体是成功的,它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开始不可能是完美的。”
文化之争:一场有关“吃人”的讨论
如果说“科学之争”有益有趣,那么“文化之争”就严肃多了。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编剧汪海林看过《流浪地球》以后在微博上高呼:“连续三年,电影市场深刻教育我们:观众不爱看小鲜肉小鲜花,票房最好的从《战狼2》到《红海行动》到《流浪地球》都是雄性意识很强的毫无脂粉气的影片,后面两部几乎没有爱情戏,互联网概括的‘女性向’‘女频’完全是欺骗性的。电影剧、网剧To B 市场是被一味迎合少女口味的购片人(其本身性别可能是男的)控制的假市场,依靠假数据推出大IP+小鲜肉=大sb模式。这个模式的虚假、腐败必将遭到清算、淘汰。”
有赞必然有弹,以《流浪地球,不及格》为代表的一批网络声音,批评电影剧情假、演技差,情感生硬;一些人表示不喜欢吴京;还有一些人表示不喜欢刘慈欣。
不喜欢吴京是因为《战狼》系列;不喜欢刘慈欣则是认为刘慈欣的“科学理性”近乎冷酷,电影里很多设定比如抽签进入地下城、损失一半人口等让人感到不舒服。
刘慈欣本人多年前在酒吧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的一次对谈也被人翻了出来,当时讨论的主题是人性和科学的博弈。在争论到白热化的时候,刘慈欣指着身边的女主持人问江晓原:
“可以简化世界图景,做个思想实验。假如人类世界只剩你我她了,我们三个携带着人类文明的一切。而咱俩必须吃了她才能生存下去,你吃吗?
江:我不吃。
刘:可是宇宙的全部文明都集中在咱俩手上,莎士比亚、爱因斯坦、歌德……不吃的话,这些文明就要随着你这个不负责任的举动完全湮灭了。要知道宇宙是很冷酷的,如果我们都消失了,一片黑暗,这当中没有人性不人性。现在选择不人性,而在将来,人性才有可能得到机会重新萌发。
江:吃,还是不吃,这个问题不是科学能够解决的。我觉得不吃比选择吃更负责任。如果吃,就是把人性丢失了。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才有了今天的这点人性,我不能就这样丢失了。我要我们三个人一起奋斗,看看有没有机会生存下去。”
【记者点评】
本来很有意思的一场“吃人”讨论,在某些人嘴里以讹传讹,变成了刘慈欣是个法西斯、主张吃女人。人身攻击就是这样搞起来的。
刘慈欣的理念无疑是冷酷而凛冽的,可是这些冷酷的事都发生过,人口大量损失、幸存者惊慌地避入地下,这些事其实离我们不太远!
如果觉得电影《流浪地球》冷酷,那么去看看小说《流浪地球》吧,那才叫“冷酷到底”。有趣的是,在2万多字的小说原著里,刘慈欣用了不少笔墨写那个年代的男女之情,确实别有一番味道。
价值之争:豆瓣1星事件
科学与文化之争,都还是围绕电影展开,价值之争则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沈逸在《<流浪地球>意外成了试金石》一文中写道,“围绕《流浪地球》的评论,从一个侧面,生动的反映了不同人群对自己、对中国、对未来的认知,成为了谁能够与中国崛起共同前行的试金石。从叙事的角度,《流浪地球》其实讨论了三个有趣的问题:第一,非西方主体能否实质性的参与全球宏大叙事的主线,并作出无法被否认的贡献,简而言之,就是,非西方能否成为主体之一;第二,欧美国家事实上长期垄断的叙事结构和话语体系,能否被后来者在主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超越;第三,中国是否可以在想象空间里领先一步,作出一些超越自身当前实力的丰功伟绩,包括使用科幻的方式。"
沈逸点名豆瓣社区,一批人有意无意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不允许、不可以、不要想。”在豆瓣上也确实爆发了“1星事件”。
有人给《流浪地球》打了1星,这些人据称受到各种站内信的骚扰和辱骂。豆瓣评分机制上的漏洞也被抓住了,用户可以先给《流浪地球》打5星,写一堆好话,从而收到大量点赞,被顶在评论区头部;然后将5星改为1星,把好评改成差评,可是先前收到的点赞不会改变,这个评论还会在头部出现。这种情况自然被《流浪地球》的粉丝视为欺诈,他们认为豆瓣有问题,于是冲进各大应用商店,给豆瓣APP打了1星。
【记者点评】
“1星事件”的结局,是豆瓣修改了机制。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看见豆瓣上有908416人评价了《流浪地球》,其中30%的人打了5星,40%的人打了4星,打1星的人为2.1%,也就是不到2万人。
《流浪地球》真的是试金石吗?在这个舆论多元的时代,几乎每个问题上都有几拨不同意见,试金石未免也太多了点。
重要的是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个细节,听说《流浪地球2》已经启动了,那就祝愿他们做得更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