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制造 | 专栏:无限杂思

文/刘洪波(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直播制造了一种新的时间体验。直播与录播的最大差异,直观地说在于播的时间,它造成了“事件”与“效果”的混一。

电视台曾经使用过“现场直播”和“实况录像”的概念,前者指播出与事件发生同时,后者指播出与事件发生不同步,但两者都不同于文艺节目,都是指播出内容不经事先排演。不经事先排演,是直播的基本含义,而且正因为是直播,它才排除了排演修改的可能。就此而言,“实况录像”其实还不能排除过程被修改的可能性。

今天,直播作为一种普遍发生的传播行为,已经改写了“现场”的含义。在“现场实播”的年代,“现场”存在着门槛,那些被认为值得播出的事件发生场所,才是现场,“现场”代表着重大。今天,直播已成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一个表现,手机对准哪里,直播就在哪里,哪里就是现场,现场不再具有“重量”,以至于在说到“直播”时,已经可以去掉“现场”二字。

过去,传播不管快与慢,总是针对着“历史”或“过去”,面向着“未来”,传播者在未来的被传播者那里赚取了时差的利润。事情发生了,才进入传播过程,传播者先知道,然后是被传播者,时间以及传播过程中的身份都是分明的。现在,随着文字、视频、图像等“直播”的展开,正在发生的“现在”成了传播的内容,即时的广域空间内的接收者成了被传播的对象,传播中的时间先后消失了。

因为事件与传播的时间压缩在一起,事件与传播的界限打破了,事件不再独立,传播也不再独立;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界限也在打破,传播者与被传播者共同构造了即时互动其实也是身份相互生成与转化的传播场,传播中的人和事件中的人也界限模糊,在一场救援行动中,救援者、受困者、传播者、观看者一起构造了事件。

 一直以来,事件讲述,或者说历史书写,都是建立在时间的延迟之上。讲述者说“从前”,书写说“过去”,传播则是在说“昨天”。这样的时间展开方式,本质上就是倒叙,它清晰界定了事件与讲述、历史与书写,什么是事件,什么是讲述,什么是阅读或接收,一目了然,相互独立或独立,客观与主观也相对容易区分。这也定位了每个人的身份,有的参与其事,有的讲述其事,还有的听闻其事,身份同样各不混淆。而现在,时间变得恍惚,事件边界模糊,每个人都身份杂糅。

 没有事件,就没有传播,这是传统的观感,包含着经典的时间体验。推而广之,没有事件,就没有媒体。现在,经典的传播时间学面临冲击,媒体从事件的旁观者,最多只是有温度或有偏向的旁观者,正在变成事件的参与者甚至事件的制造者。事件自身的逻辑与传播的逻辑难以区分,一件事发生了,是事件原本就会如此发生,还是因为传播而使之如此发生,越来越难以说清楚。媒体已普泛化,每个人都是媒体,一切都可以是媒体,加上互动的当下性、网络化,使所有人都可能在事件中“近身出现”,同时也可能是“当即出现”,使事件打上“媒体 制造”的烙印。即使传播不存偏见,它也直接进入了事件,改变了事件的走向。如果媒体本身是偏向的,那么操纵大众进而操纵事件也变得容易,叙利亚战争中,“白头盔”无中生有地传播的化武攻击就是例证。

进而言之,一切书写,都是一种延迟行为。只要诉诸笔墨,就不免要形成时差,事情发生过后,才能开始来到笔下,甚至事情发生很久以后,才得以来到笔下。来到笔下,意味着要穿过思维,写的动作花费时间,遣词造句花费时间,修改编辑和印刷出版又要花费时间,书写产生效果,先天地把这些“时间差”计算进去。由此,所有的书写者变成了记忆的把关人,书写行为总是郑重其事,个人面对“青史”而立言,一些重大书写经过讨论,“宣付国史馆”的材料经过历史书写者而存世。

现在,“倒叙”在直播之中变成“实时”,也就是变成“顺叙”,延迟消失了。事件正在发生,传播正在进行,影响正在产生,同时传播过程与事件进程相互反馈,所有时间压缩到眼下,事件中的人、传播者、观看者共同构成事件当事人,事件越来越由当事人决定,“书写者”或“编辑家”作为中介人的位置已不再特殊。时间的先后顺序已越来越成为一种机器意义上的发生学机制,只有在电脑时钟频率上才能区分,而在人的感知范围内,时间压缩为实时,每一时刻都是事件、传播、观看的合一,一切在同时中,到达就是出发,出发就是到达。

显示屏代表着新的时间体验的诞生。电影的发明曾经带给人关于真实性的震撼,那还没有摆脱叙事的延迟,显示屏则是实时的表征机制,现在它既是私人装置,又是大众广场,它显示了流动的当下,使观看代替阅读,既显示与丈量信息流动的速度,又一往无前地把信息送进数据库存,就像把回收的废弃物送进垃圾分类加工厂,那里有一套机制对信息进行蒐集,如同一只鸡走完屠宰程序后分解成鸡翅鸡腿进入仓库。信息变成“大数据”,意味着它将不再被重新阅读,而只会被当成零件被“挖掘”。这就是说,信息是为流动而生,为显示屏而生,为一次性而生,而不像知识一样被反复读解,像经典作品那样被反复吟诵。

纸页印制,作为一种固定情态,天然不符合信息的要义,即时呈现又被刷新的显示页面,才是信息的天然载体。请注意,机器在这一过程中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如果没有设备,人的肉身不仅接收不了信息也处理不了信息,只有机器的速度才堪与“实时信息流”匹配,帮助人实现传播过程。如同印刷术带来了“知识爆炸”,计算机带来了信息爆炸。时间已被信息改变,信息流制造的沉浸式体验代替了沉思与冥想的沉浸式体验,如果没有网络,人就会身心不宁,如同时间停滞一般;如果手机在线,则时间飞快地过去,这是一种身心愉快的时间体验。

【编辑:禹宏】

(作者:作者刘洪波编辑禹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