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连线深圳,从大运会,世界认识了不一样的深圳

编者按:在武汉举办军运会之前,国内不少大城市也曾举办大型赛会。比如,北京2008奥运会,广州2010亚运会,深圳2011大运会,南京2014青运会。从经验来看,通过举办大型盛会,这些城市在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方面都迎来了一次升级蜕变的宝贵机会。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分别连线了这四个城市当时办会专家、工作人员和全程报道者,看看这四城都经历了什么——知名度如何疾升,竞争力如何跃进。

连线城市:深圳 2011年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连线人物:吴向阳:当时就职于大运会办公室,《深圳特区报》体育部负责人

吴向阳(本人供图)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8日讯(记者华智超) 深圳从理念上把“办赛事”与“办城市”结合在一起,把办赛事上升到城市发展的高度,借助办大运会的机会,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市容市貌、精神风貌和知名度。既把赛事办好,也把城市建好、宣传好,两者相得益彰,营造了一个青春、阳光、团结、有爱的城市氛围。

在城市建设方面,场馆建设、道路改善、城市绿化美化,自然不在话下。除此之外,各个区、各个街道都有整体的形象设计,效果很不错,大家看了之后都觉得很干净,让人赏心悦目。无论是深圳本地市民,还是外来游客、参赛运动员,都觉得深圳很漂亮、很时尚、很年轻。

一次盛会  全民参与

在城市管理方面,深圳举办了多个大型全民参与活动。例如深圳发起了“低碳大运 绿色出行”运动,市民积极响应,主动为蓝天白云停驶。根据统计数据,截止到大运会召开前夕,深圳申报停驶的机动车总数突破40万,加上深圳禁行的30万辆黄标车,大运期间停驶的机动车总量超过70万。这一数据不仅大大超出了交警部门的预期,也与采取单双号措施能够减少的车流量相当。

城市志愿者是深圳大运会的一道风景线。大运会期间,深圳高校的八成以上大学生踊跃参加志愿服务,17万人次“蓝马甲”公务员志愿者走上街头服务市民,66.2万社区平安志愿者助力“平安大运”,全市志愿者达127万多人。

这些志愿者不光为赛事服务,还为城市服务,他们成立了爱心U站,深入到街道,为市民提供医务、咨询等公益性服务。大运会结束后,数十个城市志愿服务U站保留下来,作为服务市民的“门店终端”,全年365天“不打烊”继续服务市民。而且许多大运会志愿者通过前期培训、后期上岗和后续活动,也收获了自身成长。这种公益精神是大运会留给深圳的“文化遗产”。

深圳大运中心体育馆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节俭办会  长效利用

办赛之初,深圳就确立了“节俭办会”和“长效利用”的理念。运动会场馆和运动员宿舍,在比赛结束之后也得到了高效利用。譬如一些运动员宿舍直接用作大学生宿舍,部分比赛场馆在赛后则变成了面向市民开放的健身休闲中心。

为了应对大运会期间可能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赛事服务方面,深圳成立了一个以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联席指挥中心,提前制定应急制度。从交通到电力,从边检到安防,围绕赛事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高效运行。尤其是临近大运会开幕,各部门的联席会一周可能要开三次以上,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保障通讯,大运会还采用了当时最新的4G技术进行赛事直播。

相关链接

长江日报记者连线北京:奥运后老北京变身“hello Beijing”

长江日报记者连线广州:亚运会出了个小蛮腰,重新定义广州城

长江日报记者连线南京:青运会让古城南京年轻起来

【编辑:刘思】

(作者:华智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