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

街道,是城市的缩影。

熟悉一座城市,是从“记路”开始的;改造一座城市,是从“修路”开始的。老街道里,珍藏着城市的文化与历史;新街道里,承载着城市的发展与革新。形形色色的人物,百味杂陈的生活,数不清的大城小事,每天都上演在城市的街道里。

街道的雏形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那时候,先民靠着采集、狩猎、物物交换供给着自己的生活。因为有交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特定的“交换区”,这个“交换区”,就是最早期的“街道”。

从汉代的“里坊制”,到唐代的“市坊制”,各朝各代都在为治理“街道”出谋献策。宋代的《清明上河图》里,还绘制了对“侵街”的管制办法,但也收效甚微。

街道,是生活的留痕,有温情才能有韵律。街头巷尾里的妙文趣事,道路相遇时的点头问好,暮色来临前的座谈闲聊,这些蕴藏在街道里的生活元素,才是邻里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扶”的源泉。

武汉正是因为把准了这个脉络,才赢来了街里街坊的一片祥和。

青和居里,“天天敲门组”成为了居民的“知心人”。他们挨家挨户地收集居民诉求,从照料孤寡老人,到解决邻里纠纷;从积极治理环境,到帮助居民教育,无微不至的照顾让社区充满了“温度”。

东亭社区里,“微邻居”成为了社区的好帮手。在“网格群聊”里,只要居民有所需求,社区便有所回应,“互联网+”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江欣苑里,“德治”成为了“制胜法宝”。打破了隶属和级别的束缚,自治自理与良性互动激发了居民的责任感与进取心,道德修养犹如春风化雨,让文明素质成为了社区的新风尚。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德治人,再加上新技术的加持,街道治理这一千载难题,正在渐渐找到出口。

街道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城市生活的第一步。城市治理的优秀与否,市民生活的幸福与否,关键点都在街道治理得好不好。最好的街道,应该是有生命的、有记忆的、有人文的、有温情的,这样,才能让城市的治理,因为有情,而彰显魅力,让生活其间的人,因为有心,而感到满足。

知人冷暖,崇德向善,这样的街道,方能舞出时代最美的姿态。(李尔静)

【编辑:金鑫】

(作者:李尔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