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盘龙城是有门槛的。
青铜文明、二里岗文化、考古与历史……在武汉,真正能道出盘龙城究竟是座什么城的人不多。但当你踏进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遗址博物院的展馆前呆一下午,又会觉得它是博大的,更是自然的。盘龙城的存在,既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根”有了定义,更让人对长江流域文明及从古至今关于“人的斗争与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
记者在盘龙城“网红台阶”打卡。
当我追溯盘龙城这三个字的来源时,发现一本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民间编写的《张氏宗谱》中记载:“吾族自宋元间,德一、国西两祖,由江西饶川馀干迁楚黄陂,德一祖落住陂南盘龙城。”族谱里还绘有所居的盘龙城地形图,城名即为“盘龙城”。
至于为何是这个名字,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古城外有盘龙湖环抱城池,有的说是四周江河水系汇聚长江、汉水、府河、滠水,恰似四龙盘踞之地……可以确信的是,在3500年前,盘龙城就“因水而兴”,这里水资源丰富,地处水路枢纽,恰如今天的武汉。3500年间,斗转星移,根据最新考古发现,证明了今天的盘龙城水位比商代盘龙城至少高5米到7米。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一次次震惊了世界:首先是推翻了“商文明不过黄河”的说法,形成了长江与黄河都是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新历史观;接着是关于盘龙城的定义,是方国、是都邑、还是军事据点?宫殿、大型贵族墓葬的发现、铸铜作坊的发现、大型石砌遗迹的发现,每一次都仿佛是一个解谜游戏,重塑着人们对历史和先人的认识。很难想象,古人在几千年前凭智慧与技艺已能打造出神秘精美的绿松石镶金饰件、又薄又长的“大玉戈”、陶制的城市排水管道、“前朝后寝”的四阿重屋……
70年来,几代考古人的筚路蓝缕之路,令人敬佩。尤其在考古工作站建立之前,他们不仅要忍受环境的艰苦,比如睡在猪圈鸡窝旁,还要面对寒冬、酷暑、暴雨与龙卷风,更要经受人们对考古的不理解和“防汛取土”的争执。几次惊心的“对峙”也与洪水有关,每一次的“大声疾呼”和化险为夷,都在塑造人们对考古的认知和对国家文物保护的朴素情感。
考古工作者们与村民的关系,也经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相互体谅,由剑拔弩张到超越了合作关系的深厚情感,后来学者们在发掘季结束时会与民工一起喝酒,村民生病会托“老师”帮忙。村民们因考古所作的经济牺牲,也在搬迁后有了合乎人情的补偿。而今,考古工作延续了求真、合作的传统,并赋予了更系统的思维和多学科的方法。为此,在全国的考古项目中,武汉盘龙城占据重要一席。
过去的十年,是考古加速发展的十年。2021年,《“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出炉,“科技创新”被纳入国家级文物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考古学科从“冷门”发展为“显学”、从古老变得年轻。未来,我们也许可以通过生物DNA还原每一个人的遗传信息,重建人类家族谱系,了解我们来自何方,又去往何处。
相关阅读
(长江日报记者占思柳)
【编辑:王戎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