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进一步开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长江日报  蒋太旭  丰根川  李小伟

21日,市委召开2018年政党协商座谈会,听取党外人士对推进高质高效高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争做“四个方面排头兵”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上,市民革、市民盟、市民建、市民进、市农工党、市九三学社、市台盟、市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代表分别发言,围绕进一步开创我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从人才平台建设、高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新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现刊登代表的发言摘要。

民革武汉市委员会

将武汉打造成

海归人才回国创业首选地

人才是创新的基础与源泉,尤其是掌握国际前沿科学技术和成果的海归人才,往往能对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高新产业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力争将武汉市打造成海归人才回国创业首选地,具体建议:

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城市知名度与吸引力。针对在读留学生群体,通过同乡会、联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城市品牌营销;针对有归国打算的已毕业或已就业留学生群体,加快实施“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推动招才引智向海外延伸;针对已归国的创业海归人才,大力推广华商会、华创杯创业大赛及同乡会等平台,尽快在海归人才中形成武汉城市品牌效应。

优化创业环境,着力解决融资难等突出问题。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融资机制,引进具有较大规模投资实力、专业化天使投资机构;科学制定政府专项贷款的放款条件,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放宽银行对有实力的小微企业贷款限制;突出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条,集中力量加强优势产业相关的人才引进;筹建定向供应的高端人才公寓,为海归高端人才在汉提供无差异的国际化生活环境。

提升服务水平,扎实落实优惠政策。面向海归人才来汉创新创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专业型服务人才队伍,更好地吸引海归人才企业“来得了、留得住”;将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当地行政部门的绩效考核中。

民盟武汉市委员会

打造“中国芯”

拥抱商业航天的春天

在优化武汉现代化产业的征程中,我们要实施打造“中国芯”,拥抱商业航天的春天,形成新产业体系,重塑新增长动能,加快武汉高质量发展。

在打造“中国芯”方面,要继续在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和绿色制造三个产业,做强一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力量,特别要加快建设我市的四个国家级新基地,即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要做强以“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创新服务和创意产业”为代表的五个高端服务产业;要通过实施“芯”制造突破,形成可参与世界竞争的自主品牌,提升光电子产业对武汉现代化产业的支撑功能。

在发展商业航天方面,要大力推进“军民融合,两用互通”,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要领域的专项规划,开展军民融合“产-学-研-用-融”对接,夯实我市军民两用互通产业,打通军民融合“最后一公里”。航天产业是武汉产业结构高质量转型的最佳发展方向之一,将使武汉领跑区域经济新格局中的“一带两区”,必须在军民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商业航天的发展思路与具体路径。

民建武汉市委员会

坚持高效高新的产业定位

打造长江新城新民营经济创新区

长江新城新民营经济创新区建设要把握以下原则和功能定位:坚持三生融合的基本理念,推进产城人文一体;坚持引领转型的战略目标,培育新动能新支撑;坚持高效高新的产业定位,打造未来创新高地;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共享创富惠民。 

建议优先营造集聚高端要素的高品质环境,突出水生态的核心理念,创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水意象和滨水空间;提前布局高端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网络信息设施、公共交通设施,综合开发地上地下空间;注重营造人文艺术氛围。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主动意识和主导力量,率先构建协同发展的新民营经济体系,要引导新民营经济投入“硬科技”研发、促进新民营经济与新金融协同发展。

培育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圈,形成从培育创新环境、引导创新资源,到壮大创新主体、利用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的良好生态循环,既要营造稳定、可预期的普惠制度环境,也要集聚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更要形成自然纠错、自然淘汰、自然更新的竞合机制。

探索创新政府供给模式和服务内容,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增强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供给,提升专业性中介服务供给能力。

民进武汉市委员会

加快发展我市会展经济

提升地方经济国际化水平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将在推进武汉城市国际化进程、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中起到积极作用,针对我市目前会展业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具体对策:

围绕国家战略,谋划高端国际会展,提升武汉国际知名度。着力构建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大力策划、引进、发展培育国际性高端会议,并在此基础上策划、培育出“长江文化”或者“长江产业”等国际大型论坛;根据市场需求,选出重点行业作为打造我市产业形象的领头羊,扶持企业品牌,因地制宜规划系列营销组合。

围绕优势产业,加强产业会展融合,办大会办名会,加强品牌宣传。充分利用武汉科教及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形成多层次会展人才培育体系;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让更多国际、国内知名展会落户武汉;加强会展与支柱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综合性强、专业性强的自主会展品牌;加强与国际、国内经济组织、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理念,谋划招展工作。

完善会展管理运作机制,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尽快成立武汉市博览局,统筹协调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出台“武汉市会展业‘十三五’规划”及加强版的“武汉市会展业扶持管理办法”。

农工党武汉市委员会

改善营商环境

助推我市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对武汉打造新民营经济的集聚地和成长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具有重大的意义。

优化我市新民营经济营商环境,首先要对标先进,切实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构建“清”“亲”的政商关系,让政商关系在“清”的前提下“亲”起来;继续调动广大机关干部积极性,建立容错机制;营造创业创新创富的浓厚社会氛围及强化营商环境督查。

其次要聚焦改革,切实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做好平台搭建,提升窗口服务,建立省市区三级互联互通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政策完善落实专项行动,创新新民营经济金融服务,探索建立新民营经济统计工作体系。

要再造流程,切实在放活市场上下功夫,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简政放权的“减法”,实现精准监管的“加法”,推动审批流程再造。还要强化约束,切实在降费减税上下功夫,全面落实企业降成本、减负担的各项政策;创新举措,切实在产业配套上下功夫,打造全国低成本创新创业中心,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同时壮大民营高科技中小企业规模,催生一批“小巨人”“独角兽”“隐形冠军”。

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

整合我市红色资源

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

武汉的红色旅游资源无论从物质载体的聚集度、历史文化的丰富度和城市规划发展的高匹配度看,都具有独特优势。武汉在中国革命和中共党史上地位重要,可以形成响亮的“赤都武汉”红色旅游品牌。建议依托红色资源,树立“赤都武汉”旅游品牌,提升我市红色旅游发展水平。具体建议如下:

高标准申办一所全国性的“干部学院”,建成“赤都武汉”教育基地。建议市委积极争取,提请中组部按照井冈山、延安和浦东干部学院标准,设立“中国武汉干部学院”,使之成为干部教育的新时代讲习所。并以之为核,联动全域红色资源,带动我市旅游繁荣发展。

挖掘重大历史史实,讲好“赤都武汉”故事。建议由旅游、文化部门牵头,整合武汉地区的党史研究和档案部门、高校党史党建研究机构,从事历史文化研究、普及和宣传的社会组织,深入研究1927年红色历史,挖掘“赤都”内涵、讲好“赤都”故事、打响“赤都”品牌。

聚焦党史1927,打造“赤都武汉”经典旅游线路。建议加大红色旧址的修缮和保护力度,结合武汉现有著名景点,按区域分布、时间长短分别设计一条或数条经典红色线路,串联重要红色旧址,并与武汉的美食地标、重要商圈相融合。

将红色教育旅游纳入武汉产业发展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赤都武汉”产业链。

台盟武汉市委员会

打造农村电商生态圈

促进我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2018年1月,我市发布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我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目前,我市农村电子商务存在质量标准低、物流成本高、电商人才匮乏及品牌知名度低、竞争力弱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我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我们建议:

做好“两个保障”,即网络平台保障及物流保障。对我市现有的供销社网点进行改造升级,不断增强农村物流的配送体系;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对现有的物流配送仓储能力进行提升,使线下设施能够配合线上电商平台的发展需要。

塑造电商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逐步建立健全品牌商品网络零售体系,扩大我市互联网品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

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建议我市建立与农村电子商务相应的专业培训机构和培养机制,突破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人才困境。

积极开展金融服务。探索P2P金融(P2P信贷)等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促进银行与电子商务的有效合作。

打造农村电商生态圈。采取“政府引导、龙头带动、村民参与、市场推动、基层运作”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让“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能在我市乡村生根落地;让“互联网+”倒逼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与生态健康的发展。

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

建立行业发展基金

推动武汉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对于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仍存在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亟需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建议:

进一步树立服务外包理念、扩大服务外包需求。建议切实转变互联网产业“重硬件、轻软件”的理念,大力释放政府外包需求,推动政府采购更多面向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引导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把握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新机遇。同时鼓励企业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一体化生产格局,购买专业服务,不断扩展服务外包市场空间。

建立区域性行业发展基金。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一个服务外包专项担保基金,秉持多方参与、各方受益的原则,由国家开发银行等具有政策导向性的金融机构来组织实施。基金通过提供融资担保,从根本上为服务外包企业解决资金困境,形成服务外包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使企业得以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为武汉整体服务外包业开拓国际市场储备能量,如同班加罗尔之于印度,硅谷之于美国,使武汉在全球信息技术产业里成为中国又一张耀眼的名片。

无党派人士

建设“数字乡村”

推动乡村振兴

目前我省正以“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抓手,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北斗等新兴技术建设数字乡村,服务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数字乡村”建设首先把握好建设原则,即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集成,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同步发展;政府引导,多方共建。其目标就是要构建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探索一套政府公共性服务与市场商业化服务并主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

“数字乡村”建设内容要可控,要实现一户一码,用北斗门牌建立农户信息入口,采用国家标准北斗网格码构建城乡一体化地理空间架构,形成城乡互联、精准定位、一键报警、一网办事、一户一牌等互联网+社会综治环境;一村一店,打造最后百米电商与乡村物流体系,构建网络通达的乡村智能物流服务体系;一镇(街)一中心,建立党务、政务、村务、商务等“四务”服务平台;一区一特色,打造武汉各新区的本地特色及品牌。

“数字乡村”建设在实施路径方面,首先是要做好试点区域建设,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全市推广。通过数字乡村工程的建立,打通城乡二元结构,畅通城乡商流物流,精准服务到每个农户,让党务、政务、村务与商务通过一个小小的北斗数字门牌扫一扫就能实现。把乡村振兴的宏伟计划通过一个北斗数字门牌落实到每一个农户。

原标题为《勇当排头兵 共谋城市发展 党外人士积极建言献策 进一步开创武汉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编辑 李尔静】


(作者:蒋太旭 丰根川 李小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