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个龙里个龙里个龙,数一数多少龙给您拜年啦

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

唯一名字中含有“龙”的民族

而在云南边陲贡山

族怒族自治县独江乡元村

这里99.9%以上的居民都姓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晶晶

就是从这里走出的大学生

龙年开启

晶晶携弟弟凯、海山、

手持当地特产独

向全国人民拜年

祝全国人民

年龘龘、马精神

腾四海、鱼跃

在龙晶晶的记忆里,小时侯全家住的是木板房,电力奇缺。各种农作全都靠人力,且收成很少。从村里通往县城的道路非常崎岖,到了冬天便会封山,物资运不进来,只能靠马来运输。

如今的独龙族百姓安居乐业。  龙晶晶 摄

而现在,农作用机械,出门靠小巴,穿山通隧道,垃圾有人收,政府还给每家每户盖了新房子,全村搞起了旅游,办起来民宿。在美丽乡村战略下,龙元村变得越来越美丽,陆陆续续走出了好多个大学生。2020年,独龙族整族脱贫。

完整手记详见>>>


中南民族大学的56个民族学生寒假回家,在天南海北同过中国年。除夕,记者从他们写下的56篇过年手记中看到,“回家团圆”“寻根”和“希望”成了他们不约而同书写的主题。

56篇过年手记,记下了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水族打年糕的石碾已换成了轰隆隆的机器,哈萨克牧民第一次住上了楼房,京族女生坐上了能通到家门口的高铁……

塔吉克族——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不让狼群践踏我们的青稞,不让外寇玷辱我们的山河。”这是塔吉克族的民间谚语。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为国护边是我们家的荣耀!”这是塔吉克族“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塔吉克族常年守卫着祖国的西部边疆。2月2日,我到红其拉甫边境线给护边员们拜了个早年,也第一次体验了他们的生活。

完整手记详见>>>


珞巴族——

女大学生自酿墨脱黄酒迎新年

2020年来汉上大学,2022年搬新家,2023年家里买了台大货车跑运输……在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西藏墨脱县,珞巴族女生巴珍见证了家里这几年的飞速变化。

巴珍(中)和父母在一起。  昂秋 摄今年春节,在格当乡兴开村新居里,从武汉回家过年的巴珍和妈妈一起自酿墨脱黄酒,放酒的那一刻,隔壁左右都来家里做客,欢庆新年。

完整手记详见>>>

鄂温克族——

养驯鹿少女的传奇故事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大兴安岭林海深处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以下简称“敖乡”),生活着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

阿荔雅和奶奶饲养过的驯鹿。

“有驯鹿,你才叫鄂温克人。”出生在敖乡的中南民族大学大一生阿荔雅自小就和奶奶塔吉一起生活,过年时家人围坐在一起烤鹿肉、听奶奶讲传奇故事,是阿荔雅一家人的新年仪式。奶奶去年已经离世,今年春节,阿荔雅特意牵着奶奶饲养过的驯鹿,给记者发来新年祝福。

完整手记详见>>>


蒙古族——

一盘炸果子里的汉蒙爱情

蒙古族大学生乌仁家过年的序幕是由奶奶罗香玲炸果子拉开的。黄油、嚼口、面粉、鸡蛋等融合成的黄色面团,被奶奶魔术师般的手擀平、切块、扭捏拉伸成漂亮的形状。成形的果子一个个滑入油锅里炸至膨胀,油声呲啦,香气弥漫。炸好了,金黄的果子抖落一身油水,掉在盘子里发出一声脆响。

奶奶罗香玲年轻时在草原的老照片。

乌仁说:“我们这边蒙古族过年家家炸果子,但奶奶做的最好吃。”

完整手记详见>>>

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

副教授裴圣愚表示

56篇过年手记把56个民族

“习以为常”的中国年记录下来

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

多彩共同的中国年

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点击进入专题)

(长江日报出品 策划统筹:谌达军 陈玲 采写:记者杨佳峰 周劼 汪洋 翟晓林 陈玲 大学生记者地拉热木·古力胡加 通讯员蔡赵冠宇 彭海雲 视频制作:万心言 熊璐 本报道由长江日报、中南民族大学联合推出 制作:叶凤)

【编辑:商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