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井俊二:你要问我风格怎么形成的,我也不知道 | 访谈

        文/长江日报记者黄亚婷

岩井俊二



       都2018年了,手机短信都鲜有人发的年代,谁还会坚持手写信呢?答案是岩井俊二会。这位被誉为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的导演,自上世纪90年代凭处女作《情书》一鸣惊人,片中那一封封隐藏心事的信件,伴随清新唯美的影像风格,从此让岩井俊二成为“青春的代言人”。眼下,岩井俊二执导的首部华语片《你好,之华》正在中国上映,日前,岩井俊二来武汉见影迷,他接受了长江日报读+的专访。他说,周迅饰演的之华,可以视为《情书》里藤井树妈妈的视角,原来,“青春的代言人”也会步入中年。

我不知道如何形成“岩井美学”

一切要从日本新电影运动说起。1985年,日本举办了第一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借此契机,日本年轻导演涌现出来,有了初露锋芒的平台,并带动新日本电影崛起。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除了今村昌平、熊井启、筱田正浩等老一辈导演继续有佳作问世,北野武、岩井俊二、是枝裕和等一批中青年导演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名字和作品,扬名国际。所谓“新”,是以这批日本新生代导演为主要力量,以独立制片为主要生产模式,题材则集中反映当代日本社会现实。

    这其中,被奉为“旗手”的岩井俊二,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作家气质,在业界也有“映像作家”的称号。因为《情书》《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等一系列作品中,总是有人正青春,总是有人在恋爱,岩井俊二的电影被视为青春最好的代言。与岩井俊二同期的导演,北野武热衷于冷幽默及黑色风格,是枝裕和着迷家庭关系,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一直是日本新电影运动所推崇和坚持的。

    自上世纪90年代风靡,岩井俊二的电影研究蔚为风尚,研究者们从叙事特质、镜语风格、精神分析、女权主义、存在主义等不同角度对其电影进行分析。岩井俊二也带动了日本青春电影的转变,在他之前,日本青春片流行“太阳族电影”——受日本当代作家石原慎太郎小说《太阳的季节》影响,那时候的日本青春片有着更暴力和残酷的色彩;而岩井俊二之后,日本青春片开始走上有了更温和的语调。

    但坦承诚而论,人们谈论岩井俊二的作品时,多会使用唯美、纯爱、清新这样的字眼,这并不是岩井俊二的全部。除了那些与青春有关的电影,岩井俊二的导演之路是丰富多变的,他执导过不少纪录片,包括《市川昆物语》,讲述日本电影界重量级导演市川昆的人生,还包括《3.11后的朋友们剧场版》,记录日本震后福岛实况;他拍摄过恐怖片《吸血鬼》,由凯文·席格斯和苍井优等主演……

    可是,问岩井俊二自己怎么看“岩井美学”?他沉吟片刻,无奈地答:“其实你要问我这样的风格怎么形成的,我也不知道。我从最开始拍电影就是这样的,一直没有变过。这可能跟我一开始看书、看电影形成的个人喜好有关系,我会在成长过程去吸收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潜移默化地变成了我自己的表达方式,只能说,我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所谓风格,大约是始终忠于自我喜好吧。

来中国拍电影早有意愿

《你好,之华》是岩井俊二执导的首部华语片,能够顺利拍摄,得益于岩井俊二认识了本片监制陈可辛。但他说,来中国拍电影,一直是他的心愿。从他过往的轨迹中,这一点能够轻易得到验证。

    岩井俊二的母亲生在中国,他从小就对这个遥远的国度有着自己的想象。在他以往的作品中,《燕尾蝶》借用邓丽君的《南海姑娘》诉说移民对故土的怀念,《花与爱丽丝》让苍井优饰演的爱丽丝用中文说“我爱你”。有不少中国影迷喜欢把岩井俊二称为“日本王家卫”,岩井俊二说,在中国导演中,他确实经常看王家卫和姜文的电影,他还和姜文在《纽约我爱你》这部合拍片中有过合作,。不过,对他影响更深的中国导演是杨德昌,他的《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多部作品都受《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影响,他还给杨德昌的电影《一一》剪过预告片。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邀请岩井俊二担任评委时,他一口答应,并为六6位中国年轻导演联合拍摄的《恋爱中的城市》担任监制。

    前几年谈到来中国拍片的意愿,岩井俊二说希望是爱情片,从《你好,之华》的成片来看,他如愿了。“很多人问我《你好,之华》和《情书》的关系,过去二十多年,也不断有人问我会不会拍《情书》续集,其实,《你好,之华》可以看作是《情书》中年后发生的故事。”岩井俊二解释,“周迅饰演的之华,可以视为《情书》里藤井树妈妈的视角。”

    二十多年过去,《情书》的一封封手写信,到了《你好,之华》仍然是手写信,这是岩井俊二的坚持,为了让这个情节在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当代显得合情合理,他在片中安排了一系列情节及解释,包括让之华的老公——一个技术男砸坏她的手机。岩井俊二说,这是因为他认为书信比网络更有温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岩井俊二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其实他一直都在思考现在的社交软件,并认为如果一百年后再回顾这个年代,手机对人们生活及社交方式的影响可能比大家预计的还要巨大,他还拍过一个部连续剧,表达对现代化科技的恐惧,并且坚定地说,这一定会成为他往后的创作灵感。

《你好,之华》已经入围了本月举行的台湾电影金马奖,提名最佳女主角(周迅)、最佳女配角(张子枫)、最佳原创剧本(岩井俊二)三项大奖。

    在奖项上,岩井俊二这些年的成绩并不及同期的北野武、是枝裕和。在日本电影界,人们一度把北野武视为黑泽明接班人,期待是枝裕和继承小津安二郎衣钵,希望岩井俊二承接宫崎骏。但显然,岩井俊二本人并没有这样的意愿,他始终是个自由的人,不太执着于自己已有的成就,也不怎么在乎别人的期许和评价。他在《梦的花嫁》中,曾借主角之口说:人生,来点异想天开才有趣。在他看来,导演并不是他的唯一身份,只要能拍自己喜欢的电影就很满足,不想承担太多其他的东西,即便有一天不做导演了,他也不会觉得很困扰。导演、作家、配乐、组乐队、画漫画,这些都是岩井俊二很享受的事情,他喜欢这样新鲜而丰富的经历。

访谈:和青春待在一起,是我人生的宿命

很羡慕中国的亲子关系

读+:这是您首次拍摄华语片,您觉得中国表达和日本表达有哪些差异?

岩井俊二:在我看来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具体拍摄时,在很多细节处理方面,我们讨论很多,我们的团队会想中国观众去看会不会有违和感。我个人也对一些中日细节差异印象深刻,比如《你好,之华》中有一场戏是母子坐得很近,在日本,母亲和儿子并不会坐得这么近,当然,孩子小时候可能会,但长大之后几乎不会如此亲密,母子谈话一般是坐在对面,或者离得更远的角落,当我提出这个细节时,中国的工作人员都说在中国,亲人挨在一起坐是非常寻常的。其实,这次拍摄了解到中国的家庭关系,我还是很羡慕中国的亲子关系可以这么亲近。

读+:您之前看过周迅的作品吗?周迅这次饰演的之华,很多人评价是活成了中年最好的样子,您觉得呢?

岩井俊二:我此前看过周迅演的《画皮》《我的早更女友》,还有陈可辛导演的《如果·爱》。尽管我们依靠翻译沟通,但她非常能营造我想要的情绪和气氛,是十分值得信赖的演员。至于说什么样的状态好还是不好,我其实不知道,如果大家只是讨论之华有没有活出最好的样子,如果我的电影只是表现这一部分,那就很没有意思了。我想表现的,其实是人都会动摇,都会在种种不稳定的状态下去生活,而不是一种很稳定、很好的样子。这些可能是我源源不尽的创作灵感。

读+:《你好,之华》不止看到了青春,还看到了中年之后的成熟,您对成熟的思考是什么?

岩井俊二:当然会有很多思考,《情书》和《你好,之华》这两个故事连起来,是对我这半辈子的一个写照,跟我的人生感悟有很多重叠的地方。二十多年前《情书》里的藤井树妈妈,成为了今天《你好,之华》里的之华。我拍《情书》时是32岁,那时候我肯定拍不出《你好,之华》这样的电影,因为当时在我看来,妈妈就是妈妈,爷爷就是爷爷,我很难对他们赋予更多的含义,很难理解他们更复杂的情感,但我现在55岁,到了能够懂他们的年纪了,所以我在《你好,之华》里呈现的关系,也更加丰富。

青春的魅力在于新鲜和纯粹

读+:您曾说“我的精神世界实际上从十多岁开始就一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无论我怎样努力都始终追不上和我同龄的那些人的脚步,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根本就成不了‘大人’”,这是您的电影总是特别关注少年的原因?

岩井俊二:尽管我可以理解一些长辈们的情感,但我觉得自己其实一直都没有怎么成长,当然,我的年纪是在长。很多人认为我喜欢拍少年,拍青春,其实,成年人、长辈一直是我想要描绘的对象,只是我一直都不懂大人是什么,不懂大人的世界,所以我只能从少年的视角来看成人的世界。

在我自己看来,我描绘的形象中,可能成年人身上会保留孩子气的一面,孩子的身上也兼具大人成熟的部分,这种并存感一直是我的风格,也是我本人的性格。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尽管我电影里的人物会呈现种种变化,但这些是根一样的存在。青春从来没有离开过我,就像创造迪士尼乐园的人,他们必须活在小孩子的状态里,才能做出童话世界,而我人生的宿命,就是我必需一直和青春待在一起。

读+:影迷把你看做“青春的代言人”,很多导演喜欢追忆青春,也因此诞生了很多伟大的电影,包括影响您很深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人们为何如此执迷于青春?

岩井俊二:因为那是黄金年代啊,对于导演们来说,他们在青春时期的体验是非常多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第一次的体验会越来越少,会习惯于生活的琐碎,会对许多事情司空见惯。其实不止导演,每个人都是如此,大家都会对新鲜的体验着迷、难忘。正是因为每个人在青春年代受到的新鲜刺激比较多,所以有关青春的话题和影片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关注。

就我个人而言,我在青春时期有过的经历、感受,看过的电影都让我受到了很大影响,我会不自觉地想把青春时期脑海中的想法融入到作品之中,这也成为了我日后的创作方向。很多人会说我的电影是“纯爱”,其实,我自己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的关系,一些单纯可爱又永恒的瞬间。这些瞬间并不都是美好的,我当然会去捕捉那些美好,但也会捕捉那些遗憾、残酷、孤独。因为在我看来,人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想法,会有各种各样的气氛,我从不觉得幸福和悲伤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在每个人的人生关键时刻交织并存,复杂多样,我喜欢去描绘这些,也为之执着。

好像见过,又好像从未见过

读+:您的电影并不过多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多是细枝末节的汹涌,很多日本导演都会这样,于无声之处听惊雷,这是为何?

岩井俊二:我也不知道,我们这一辈是看着宫崎骏的电影长大的,在宫崎骏之前也有很多导演这样拍,可能日本美学就很追求这些细节精致。大家在成长过程中,看到的、喜欢的都是这些东西,所以自然而然就这样了。

就我个人而言,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喜好其实没有什么变化,即使年代和社会发生变化,但是我喜欢的东西一直是那样的,比如《花与爱丽丝》里有一首歌叫《Fish in the pool》,那其实是我大学时拍短片写的一首歌,但后来我还是一直用。

读+:您除了导演电影外,还写小说、做音乐、画漫画,它们之间会互相影响吗?或者说,正是有了这样的多方面才华,让您的电影显得与众不同?

岩井俊二:我一直都有一颗挑战的心,所以我会做很多新鲜的事情,拍电影、写小说、做音乐、画漫画、组乐队,我甚至会去学一些我从来不懂的技术。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最害怕的,也是我一直在告诫自己的是,一定不要以为自己现在什么都能做,不要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不要以为自己不吸收新的东西就能拍出电影,这个想法是很危险的。就像铅笔一样,很尖的时候可以写很美的字,但书写过程中,铅笔是不断磨损自己的,慢慢会变钝,写出来的字就不那么精美了。

我看很多导演年轻时能拍出特别好的电影,但后来拍的东西就没有年轻时那么好,可能就是变钝了。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我也一直在告诫自己,必需不断磨砺。虽然我的喜好和风格可能有固定的成分,有我的根,但如果仅仅是重复过去,肯定会被时代淘汰,所以,我在创作时会根据时代做一些调整,会不断更新换代版本,让自己保持新鲜的状态。这次《你好,之华》跟中国演员合作,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新鲜的体验。

我希望做一些让大家怀念的东西,但同时又是非常当下的。我不想拍出来的东西像老古董一样,我希望自己拿出来的作品永远像刚摘下来的水果,非常水嫩,非常新鲜,非常灵动。我之前的乐队出过一张专辑叫《即视感遇见未视感》,这个专辑名就是我一直创作的态度,好像见过,又好像从未见过。【编辑:周劼】


(作者:黄亚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