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边上:在怒江大峡谷里走走看看

打开云南省地图,你会发现在云南省的西北部有一条直线,直线的南端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六库,直线的北端是怒江州所辖的贡山县,直线再往北延伸一点点,就是丙中洛,丙中洛再往北,就进入西藏自治区了。

这条直线就是大名鼎鼎的怒江大峡谷。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从发源地到西藏的洛隆县嘉玉桥称为“那曲河”,从嘉玉桥开始才正式叫怒江。怒江在云南省境内流经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流入缅甸,在缅甸境内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西藏洛隆县嘉玉桥以上的“那曲河”是怒江的上游,嘉玉桥至云南省泸水县为怒江的中游,泸水县以下为下游。怒江从河源至入海口全长3240千米,中国部分2013千米,其中云南段长650千米。

怒江进入云南境内以后就一直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西岸高黎贡山的峡谷高差达5000米,东岸碧罗雪山的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平均高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怒江中游江面海拔在2000-800米之间;怒江下游河谷较为开阔,岭谷高差已降至500米左右,江面海拔在800米以下。

怒江大峡谷有一对亲兄弟:怒江和228省道。228省道在怒江大峡谷称为六丙公路,起于怒江州州府六库,止于"三江并流"核心区贡山县丙中洛乡。这对亲兄弟从北往南,从左到右,总是亲亲密密,难舍难分,一路携手前行。

平日里,江水碧绿,极富质感,怒江就像一条绿色的飘带,蜿蜒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的峡谷里。随着峡谷落差和间距的变化,有的江段宛如一条山间小溪,你很难相信这就是怒江;有的江段又宛如一条大河,这个时候你才感觉到怒江的波澜壮阔。有的江段水流平缓,看上去就像一个个高山平湖;有的江段虽然水流川急,但也只是顺着落差在江中的石头丛中乱窜,而并无波涛汹涌、惊涛骇浪。只有在雨后,怒江才是真正的咆哮的“怒江”。

无论怒江怎样变化,六丙公路总是不离不弃。尽管随着地形和山势的变化忽高忽低,但它一直伴随在怒江东西。从六库出发顺流北上,六丙公路在怒江西岸;经过那座“福贡人民欢迎你”的吊桥后,六丙公路进入福贡县境,转到怒江的东岸,直到贡山;从贡山到丙中洛,六丙公路又回到怒江的西岸。

六丙公路从六库镇到福贡县城约135公里,福贡县城到贡山县城约132公里,贡山县城到丙中洛约42公里。六丙公路全长约309公里。

六丙公路虽然双向通行,但路幅很窄,即便是小型车辆,有时双向会车也需停车让行;全线路面状况一般,行驶中的车辆经常会遇到路面奉献给你的坑洼不平。除了一些施工车辆,不适合大型交通车辆通行。全线限速40—60公里。

六丙公路上堵车时有发生,有时还很严重。我在从丙中洛到贡山的途中,怒族司机小李讲了他曾经遇到的一次堵车经历。早上5点从贡山出发,到六库已是晚上8点,约270公里的路程竟然走了15个小时。

2017年8月,云南省交通建设重点工程--六丙公路“美丽公路”改扩建全线开工,从丙中洛到六库,沿线几乎都是建设工地。“美丽公路”建设期间,限速20公里的标志经常可见,每天19:00—7:00.施工路段还禁止任何车辆通行。可想而知,施工期间的堵车情况会更加严重。

2018狗年春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游如过江之鲫,他们大多是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到昆明,再租车自驾进入怒江大峡谷。我在丙中洛,听到大家在对峡谷风光和民族风情赞美有加的同时,不管是老司机还是新司机,都对六丙公路的路况颇有微词,有的甚至牢骚满腹。还有的宁可返程时绕道德钦,走香格里拉、丽江回昆明,也不愿回头再走六丙公路。殊不知,据当地人讲,往德钦去的路况更糟,而且目前还处于大雪封山期。

六丙公路“美丽公路”改扩建工程预计2019年底全面完工。

这次我没有自驾。“寻访少数民族原生态风情之旅” 的一般出行方式,就是当地有什么交通工具就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在以往的经历中,除了飞机、高铁、绿皮火车、长途汽车外,小面的、拖拉机、摩托车、马车等都乘坐过。至于一定距离内的徒步行走那就是常态了。除此之外,如果运气好,路上招个手,蹭个车,也是常有的事情。

怒江大峡谷里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定员7—8人的“小面的”,无论城乡、也无论距离远近,一路上都活跃着它们的身影。我这次的怒江大峡谷之行,这些活跃的“小面的”给了我极大的方便。

我从贡山返回六库的路上,今年32岁,脸蛋儿胖乎乎、红扑扑,开朗、朴实的傈僳族司机阿普对我说,现在政策好,因为异地搬迁后,政府为了照顾我们,只要司机和车辆证照齐全,可以按程序批准后跑客运。除了买车环节按国家规定交一定的费用外,上路运营的费用全部免交。

阿普还告诉我,因为政策好,愿意跑客运的人不少,再加上一些“黑面的”,现在的生意也不好做。平时坐车的都是当地群众,而且以短途为主。收费也不能太高。

我在六库镇、福贡县城、贡山县城都看见,一溜儿“小面的”停靠在路边等客,只要有乘客出现,就会出现抢客的现象。有时候,司机们也好商量,与其你一个客人,我一个客人,人少都走不了,还不如互相谦让一下,拼个车,走一辆是一辆,这也方便了乘客。我在福贡乘车时,去程去贡山,返程去六库都被拼了一次。

上班时习惯了专用车辆,这样的乘车方式还真是一种新的体验,很有意思。

六库镇是怒江大峡谷的门户。从六库出发,溯江而上。高山连绵,峡谷开阔。视野范围内,两岸的山上竟然看不见一棵树,一座座高山被一种枯黄色中带着淡绿的植被全覆盖,有的高山干脆就是枯黄色加身,间或有些巨石打破这种颜色的一统天下,把自己的粗壮体型在缓缓的山坡上突兀出来,也把自己的黑灰色显摆在枯黄色中。

“小面的”奔驰在怒江边,江那边的风景像拉洋片儿一样在我眼前呈现。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空间概念被颠覆了。这些高山的山坡上、半山腰上、甚至山顶上,一户两户散居、三户五户扎堆,有的似乎是整个村庄聚居。这样的居住方式我曾经在云南的其他地方见过,但只要看见这样的村寨,就要杞人忧天一番。这光秃秃的山上房子是怎么建起来的?居住在上面的人们平日里怎么上下?生产生活怎么进行?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冒了出来。

在傈僳族村寨大岩房,傈僳族兄弟陆波才告诉我,过完年,正月初四他就要和欧秀英去东莞打工了。原来家里有四亩地,主要种玉米。2017年乡政府让我们把土地全部交给一个公司,每亩地补了500元钱。今年就外出打工。我理解,这是土地的三权分离,把土地流转到会种地的能人手中,提高土地的种植效益。

我在福贡县匹河乡老姆登村村委会的公告栏里看见一张《2017年老姆登村退耕还林验收统计表》,上面公布了各家各户退耕还林的面积、种植的树种、补贴的金额、成活的株数以及不合格的面积。验收人的姓名也公布在上面。

我还特别注意到,不少村民不种玉米而改种核桃、油茶、漆树等经济林果,看远一点,这些树一旦挂果,就会成为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群众的“摇钱树”。

这张表真好!不仅让我找到了不让种玉米的原因,更让我看到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艰辛。要把各级政府的各项政策落实到每个群众身上,他们要付出许多许多。我打心里对他们表示敬意。

坐在颠簸的“小面的”上,思维经常会有些穿越。不必杞人忧天了,换个角度看世界吧,傈僳族群众的这种居住方式连线成片,不正是怒江大峡谷里的一道令人咂舌的独有风景线吗?!

估计是出了泸水市的地界,“小面的”驶上一座吊桥。对岸桥头的“福贡人民欢迎你”一下子撞入眼帘。这是一条简单、常见的标语,并无新意,但在一路领略了大峡谷的自然风光后突然看见这样一条标语,顿时觉得一股温馨裹身。

进到福贡县境,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似乎开始亲近起来,怒江大峡谷慢慢变窄了,两岸的植被也慢慢丰富起来。过了福贡县城,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海拔越来越高,一些被白雪覆盖的山头也不时出现在如画的风光片里。

随着峡谷变窄,我的脑海里又冒出了“怒江溜索”这几个字。曾经在电视和杂志上看见介绍怒江上的溜索,当时还很为溜索上的兄弟姐妹们捏把汗。这次到怒江也想亲眼看看,有条件还想溜一索。

但是我发现,这种曾经是怒江境内最具代表性的原始交通工具,似乎早已成为历史。一路上,不时可以看见横跨在怒江上的桥,桥的形式统一为拉索桥。只要是峡谷两岸居住人口相对较多的地方,都建有一座横跨两岸的铁索桥,就是在丙中洛的提那桶村和雾里村那样偏僻的地方,也分别建有这样的铁索拉桥

一路上,我只见过一个由钢缆和滑轮组成的溜索,主要是用来运送建筑材料。当然,作为一种历史记忆,有的地方还保留有溜索,只不过它已经不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是一个旅游体验项目了。

我在登埂澡塘的路边等候去往丙中洛的小面的时,就有一个中年人问我是否溜一下溜索。我问溜索在哪里,他朝某个方向指了指,尽管我没看见,我也只当它的存在,我当时急着赶路,没有这个时间。当然,真要亲身感受一下这凌空飞溜的惊险,那还是要有一定的勇气的。我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只有上到那条过江绳索上才知道。

一路上路况是差一点,但你还是能感受到公路管理部门的人文关怀。虽然没有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但每走一段距离后就会看见一块褐红色指示牌,上面的“P”特别是那一对男女图案让人倍感亲切。人有三急。当你憋足了也憋急了的关键时刻,一下子看见这,顿时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

过了贡山县设置在六丙公路上的检查站,怒江大峡谷又变得开阔起来,怒江西岸不断出现的移民新村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一眼望去,有的新村集中成片,一样的房型、一样的淡黄色,就连外墙体上描绘的图案都一样。一看就知道,这是政府统一新建的。有的村子屋顶是黑色的,外墙体是粉红的;有的村子屋顶是黑色的,外墙体是淡黄色的。

有的人家房顶上插着鲜红的国旗,有的新村几乎每家每户的房顶上都插着国旗。灿烂的阳光下,鲜红的国旗迎风招展,移民新村建设已经或正在成为怒江大峡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土地是怒江大峡谷的稀缺资源,在大峡谷里拥有一块坡地或台地十分珍贵。和泸水市、福贡县相比,大自然在这方面似乎更关照贡山县。在贡山县境内,怒江西岸多坡地或台地,这就移民新村的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那个胖乎乎的傈僳族司机阿普告诉我,这些移民新村居住的移民,都是近10年从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搬迁而来的,也是政府的脱贫工程。

从新村建设的规模看,政府在这项工程中投入了巨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群众得到实惠。他们搬出大山,告别了缺水、缺电、路不通的茅草房、木板房,住进了宽敞明亮、水电到户的新居,生活条件彻底改善。

从怒江大峡谷北端的贡山县城出发,继续沿着六丙公路向北行驶,经过“怒江第一湾”后再转过一个弯道,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高山台地出现在眼前,心仪已久的丙中洛到了。

让我涨了见识的是,1997年12月4日,这座位于横断山脉中的遥远边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古城。这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难怪丙中洛的名气如此之大。

丙中洛,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最北端,与西藏林芝地区的察隅县相邻。它深藏于怒江大峡谷,是怒江进入云南的第一站,也是滇西北的最后一个乡镇。

这是一个古朴清新,让人神往的原生秘境。这里碧绿的江水,如同无暇的美玉环绕着恬静的村庄;这里巍峨的雪山,耸立在这块坝子的周边更显雄伟壮观;这里几亩农田相伴着小小的村庄,世外桃源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这里聚集着藏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拥有多彩浓郁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

更让我惊讶的是,那条"丙察察"公路竟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的眼前。

丙察察公路从云南省贡山县丙中洛乡开始,经西藏察隅yu县察瓦龙乡到察隅县城,全长270公里。据网上资料介绍,改造前的丙察察线,道路一边是波涛汹涌的怒江,另一边是陡峭的崖壁。这条路上,砂砾、坑洼、乱石、塌方、流沙、滚石路、水毁路,是最艰难、最原始的进藏路线。

我沿着改扩建完毕的"丙察(丙中洛—察瓦龙)"公路徒步前行。一路上,中国最后的茶马古道,世界最美的生态村——雾里村,以优美的田园风光著称的小村落--秋那桶……,崇山峻岭之间竟然还藏着这么多人间仙境。

这里已是怒江州的最北端,再往前走,就是西藏的察瓦龙了。

在网上看到,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政府曾经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消息,耗资18亿的新滇藏通道将于2017年底建成通车。这是全国第7条,云南第2条进藏通道。

这条滇藏新通道的路程比老路缩短了5小时,沿途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历史、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这条以丙察察(丙中洛—察瓦龙乡—察隅)为核心的新通道,已成为自驾者们心中向往的“最美自驾旅游线”。

尽管目前还没有这条滇藏新通道正式通车的确切的消息,但我不知怎么也有些冲动:我只是一名Hiker,还没有过真正的自驾游,等到2019年底怒江大峡谷里面的“美丽公路”全面建成,能否与一帮子小伙伴相约,自驾,再走怒江大峡谷,再到丙中洛,从这条滇藏新通道去西藏转一转、看一看。

(编者注:本文较作者原文,略有删减)

(作者:周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